2016-11-03 00:00:00贤飞 留学荷兰
西方人直接,而荷兰人又是其中最直接的。有些法国或者英国人来到荷兰都被荷兰人粗暴直接的交流方式震惊到。而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我们为了不伤害对方,往往会说些违心的恭维话。在这里,我不想说我们虚伪或者荷兰人太冒失,这只是不同文化的人价值观不同,荷兰人认为诚实往往比礼貌更重要。
关于这种直接,我问了在场的荷兰女生们,如果一个男孩子表白,但是她们不喜欢这个男孩子,会直接说:"不,我不喜欢你!"还是说:"你很好,但是我们不适合,你会找到更好的"。她们一致的回答是后者。
一个奇怪的直接+含蓄的例子就是收到礼物时,荷兰人(或者说西方人)都会当面直接拆开礼物,然后无论喜不喜欢,都会说很好,谢谢等。我们中国人好像都是收到礼物等到客人走后迫不及待打开,以免看到礼物失望等情绪伤了客人面子。
我想直接也是分情况看对象的 。对于陌生人,直接是最有效的方式,也体现诚信。但是,对于涉及感情的事情,说话还是需要些技巧的。
2:等级意识淡薄
中国人的等级观念偏重,在家有长辈晚辈之分,在外有领导下属之别,都需要记住自己的位份,不要越级。荷兰人貌似不太在意这些,我们可以直接喊教授的名字,而不是,"X教授"。
关于这个,我就闹了一次笑话。有次给老师发信,因为初来乍到,也摸不清老师是怎么样的性格,为了显示自己的尊重,抬头就是 professor + 姓。老师回复的第一句话就是说,从来没有人这么叫过他,要么喊他的名字,要么就是X先生;而且,荷兰人也没有中国人那么在意头衔,所以不要加上教授了,他觉得很别扭。
不过我奇怪的是,在中国老师们如此威严,但是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聊天等各种不“尊师重道”的现象都有。在荷兰,老师们不是神,但是他们的课堂上,无论几百人的课还是几个人的小班,几乎都看不到睡觉的,玩手机、电脑的人也很少。这或许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对老师做工作的尊重,就像他们尊重清洁工一样,而不是因为社会等级而形成的长幼尊卑。
在荷兰读博期间,我越来越体会到这种平等的关系。可以直呼导师的名字,开各种玩笑,跟导师一起做饭玩耍,亦师亦友。然而我对大多数国内导师的印象都是他们高高在上,我尊敬他们、崇拜他们,很想多了解老师一些,巴不得给老师们提鞋,但是有时连跪舔的机会都没有。目前为止,我比较喜欢这种平等关系,不仅让我自我意识更强,还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那么复杂。当然,当我听到导师的儿子直呼他名字时,我也是有点受不了的,至少我无法想象如果我直呼我老爸名字时,他老人家是什么反应。
3:时间观念强
在中国,我们的时间观念比较机动,说好三点见面,要是晚了会也是可以的。特别是长辈或者领导,晚到半小时以上都是可以接受的。在荷兰,无论身份如何,无一例外都要遵守时间。特别是商店关门非常准时,毫不拖延。和人约会,要是晚到五分钟以上,通常都是让人难以理解的。
不过,和舍友们的相处就没有这个感觉。说好7点做饭,9点才陆陆续续来,11点才能开始吃,真是墨迹到让人抓狂。
4:计划性强
西班牙的博士说,几乎每个荷兰人都用日历来规划他们的行程。有天,他想约一个荷兰博士出去吃饭,人家第一反应是拿出手机看日历,翻了半天说,我明天上午没空、下午没空、后天没空......下周六吧。他瞬间无语,不就是出去吃个饭嘛,犯得着吗?
就在刚才出去了一阵,听到一个对话 "would you like to come?" "Yeah, but I need to check my agenda"
这么说来,我想到了每次跟荷兰老师约时间,他都是立马坐到电脑旁边,开始查自己什么时候有空。不像国内老师都是立马能给出个时间,或者是约个大致时间,倒时候再看。
或许是他们喜欢事情按照计划来,不喜欢没有规划杂乱的生活。
5:自由
荷兰是个自由的国度。套用之前听到一个导游说的话:"许多别的国家还在讨论的事情,荷兰已经通过了,比方说:同性恋、卖淫、吸大麻以及安乐死"。
在荷兰,你可以选择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正常的生活。社会并没有混乱,因为它可以自己调节。
6.Go Dutch
西方有名的go dutch起源于荷兰。荷兰人在欧洲也是出了名的抠和斤斤计较。这里有个荷兰人自黑的说法,“知道铜丝是怎么发明的吗?,这起源于两个荷兰人在路上捡到了一个硬币,都认为是自己最先发现的,于是相互争抢,最后拽成铜丝的”。
荷兰的银行APP上,有一个功能是分摊账单(Split bills),我刚来不知道这个是干嘛的,还单纯以为是分期付款。后来知道以后,才明白AA在荷兰人生活中太司空见惯了。
巴基斯坦朋友说起一个经历,他刚来荷兰的时候,上完一节课,有个荷兰学生邀请大家去他家玩,他很开心地去了,感觉是个认识新朋友的好机会。他们吃了些荷兰食物,侃大山,玩游戏,玩得非常开心。最后离开的时候,他朋友说,”每个人4欧“。他就懵逼了,感觉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在他们国家,哪有让客人掏钱的道理。
在中国,也是一样的,如果请客人来,让客人掏钱那估计就是友尽的节奏。不过,我跟荷兰朋友说起这个区别时,他就问我,那么穷人岂不是都没法邀请朋友来玩,哪里请得起啊?这么说来,好像的确有这种弊端。不要说穷人负担不起这种昂贵的社交,可能大部分的中国人都被请客吃饭、送礼和各种份子钱所累。其中涉及的不仅是花钱,还要费劲心思去琢磨各种规则。
在荷兰,送礼和随份子没那么可怕。朋友生日不用送礼物,只要说句生日快乐,再谢谢TA带来的生日蛋糕就好。哪怕是闺蜜结婚、生子,寄个卡片就能表达心意。如果要去吃饭,份子钱也是有明码标价的,如果全天参加给25欧,只吃晚餐15欧。成年以后,哪怕跟爸妈出去吃饭,AA制也是不足为奇的。
我有时挺喜欢这种简单粗暴的交往模式,不被关系所累,大家相处也没有那么多负担。不过,要是跟最亲的人还AA,我感觉还是有点接受不了。
我感觉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肯定有冲击,比如说年轻人已经习惯了这种AA。但是并不是代表我们完全西化,完全个人主义了,只是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定义更加狭窄了。以前可能一个村的都是自己人,然后变成一个宗族的人需要维持,现在可能这个亲密圈子更小,只限于自己的一小家子。
7.礼貌
这个是生活小经验,是给陌生人打电话时候需要注意的电话礼仪。
今天我给校医院打电话,打完以后,我同事问我,
“在中国,是不是打电话都不需要说自己名字呢?”
“是啊,我为什么要跟一个陌生人说我的名字啊?”
“那你不觉得很不礼貌吗?你不说自己的名字,好像就是表示你不在意对方是不是个人,只要他能提供你需要的服务就好了,这样更人性化”。
对于说不说我自己的名字,我从来没想那么多,我认为的礼貌,就是说个早上好,最多会说,你好,我是某某大学的学生,我想问个问题。通常我都选择不说全名,逼不得已再说自己的姓,因为总感觉对方没必要知道我的名字,而且一个陌生人喊我的名字我也觉得不舒服不安全,或许这只是我个人感觉。
这让我想起我去参加的一个课程,都是中国博士,很多都有海外经验,在提问环节,老师说先介绍自己,再说问题。绝大多数,我可以说是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生介绍自己都是这种形式:老师,你好,我是来自【某机构/某大学】的一名【学生/职位名称】,基本没有提到自己的名字的,所以造成十天左右下来,我也只知道几个玩得好的人的名字,其他人叫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在想,是不是我们中国对于名字的私密感比较强,是亲人朋友间的称呼,属于关系的一环,与陌生人无关。
除了这些文化差异外,在讨论环节,荷兰学生们问了两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在此也分享下。
第一个就是问我如何看待荷兰的"黑彼得"。这是传统与人权相争。黑彼得是帮助圣诞老公公派发礼物的助手,形象是个黑人。"一些人认为黑彼得这个人物给人们灌输了有关黑人的刻板印象,有丑化和戏弄黑人的嫌疑。另外,黑彼得的起源很可能和荷兰当年从事的奴隶贸易有关,大肆庆祝这样一个有着这种历史背景的节日,让生活在荷兰的几十万奴隶情何以堪?"(摘自传统为人权让路?荷兰节日传统被指种族歧视遭联合国调查)。
在场的荷兰学生认为,这只是一个传统,他们从来不认为跟歧视或者人权有任何关系。这让我想到了前阵子沸沸扬扬的玉林狗肉节,这算不算是传统与动物保护之争?
第二个就比较无语了,一个荷兰男生问:"中国经济水平如何?每个人都有电脑吗?"我淡淡一笑,说:"中国现在发展很迅速,几乎每个人都有电脑;另外,手机什么的,有数据显示,每个中国人拥有一部以上的手机。苹果在中国就是街机....."我笑,是因为想不到还真有人问这么傻的问题,还是一个大学生。跟一个印度小弟聊天,他说也有荷兰人问他印度人吃不吃得饱饭类似的问题。的确,西方文化目前是强势文化,貌似也不需要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什么东西,但是这么不关心外面的世界,有时也是很危险的。
虽然有些人会问一些关于中国负面的问题,但是,能感觉到大家对中国非常关心,非常多问题,从中国特有的节日、特有的姿势、颜色的含义、年假多少、独生子女等等。对于来自其他国家得两位朋友就没那么多疑问。课后,还有学生要我联系方式,希望以后咨询关于中国的问题。瞬间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站起来了。
887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