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0 00:00:00胡萍 播音主持
随着电视新闻节目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环节后,我们的个别主持人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念,当然这种说法是委婉的,不客气的说,个别主持人似乎在毫无掩饰的流露自己的奢华的生活,只是自己没注意而已。其实很早就想写这篇文章,源自于前一阵子关于某体育解说员侮辱性语言的事件而发,曾经在个人的博客里写过“主持人的三个代表”一文,其中第三条归结为一个国家和一座城市人民的主流内涵,即我们今天标题里说的主流价值观念。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主持人三个代表中的第三条:即如何代表真正的主流价值观。
那么什么是主流价值观呢?
世上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事有矛盾才为事,物无阴阳不为物。因此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完全正常。但社会大众对同一类事物的不同价值判断会有倾向性取舍,即会赞成一种,而反对另一种。当一种价值判断成为多数人的看法时,便形成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主流意识社会的思想形态,是历来世人对当时的社会反映的一种带有取向价值观的一种认同。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价值是基于一种上下波动的现象,也许某些主流价值观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正确的价值观不管是不是主流,我们都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那么主持人如何代表真正的主流价值观
个人之所以在标题里强调了“真正”这两个字,因为我们这个社会随着不断地发展,特别是现今先进的传播手段不断出现,很多价值观很快地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但是它们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有的偏激的,有的是一厢情愿的,甚至有的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有的来自于崇洋媚外心态,总之,这些纷乱复杂的说法逐渐的成为了“主流价值观”,尤其我们的主持人又喜欢在互联网上搜取民意,观察话题的支持与反对,特别是节目里又采取了诸如微博、微信、客户端之类的电子互动技术,使得这些纷乱复杂的说法毫无拦截的渗透到主持人的眼睛里,使得这些主持人很难判断何为主流价值观?何为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再加之主持人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的现实,有时可能毫无意识的一句话就带出了自己的生活所处的环境与正确的主流价值观的区别,却还以“主流价值观”的意识去宣传,使得多数观众感到反感,有距离感,甚至可以说完全脱离群众。作为主持人,如何把自己说出去的话把握好价值观这把尺子呢?
1、当正确的价值观大于主流价值观时,主持人要注意解释好正确的正确之处,尤其要解释好错误的错误之处,尤其两者之间相互否定的部分,更要解释好上述所说的两个方面。错误的价值观有时候会以时代过时为由批判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主持人在这一方面不能过时,不能盲目地跟着时代做错误价值观的引领者,要判断好“跟着时代走”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2、当错误的价值观大于主流价值观时,主持人要有清醒的头脑,错误的不能作为主流,但如今作为主流了,它的原因是什么,要问个为什么?如果搞清楚了为什么,也就搞清楚了如何去纠正错误的价值观,主持人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错误的主流价值观形成绝对是有原因的,比如源于盲人摸象似的认识事物,比如盲目照搬国外的模式所导致的,比如长期形成的历史观念,再比如某些封建思想或者地域歧视所造成的原因,当然我们不赞成文革式的否定模式,要科学的去给正确的价值观做推广,也要科学的纠正错误的价值观。
3、两者之间不相上下时,是对主持人个人能力的一个体现,其实两者之间之所以不相上下,原因很简单,就说明正确的价值观与错误的价值观之间已经不是正确错误的关系,而是两个从属于不同利益范围的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所谓的APEC后是否限行的问题,有车族当然不希望限行,无车族当然希望限行,此时主持人如果在两个之间纠结,是很难滤清谁对谁错之分的,需要做的是平衡两者,如何平衡呢?可以添加一个第三方事件,如公交服务的提升,能否保证限行后的要求,再比如如果限行时司机着急用车怎么办的话题,给两者之间各自吃一颗定心丸,这类话题只能平衡双方,没有最后的赢家与输家。
4、主持人切忌盲目加入自己的生活习惯,其实这是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在这样一个节目里如果主持人不经意间加入了一个自己的生活习惯,很可能起好作用,也可能帮倒忙,比如前几天关于秋天是否应该穿秋裤的话题中,某个主持人引入了自己不穿秋裤的习惯的介绍,还介绍了自己秋天甚至冬天的过冬衣着,说着让大家感觉主持人很抗冻,但是这个主持人自己天天开车上下班,从居室到汽车再到电视台之间有多少时间是暴露在外的?所以她这个着装习惯是有前提的,虽然她没有说明这个前提,不过以现在这样一个舆论环境,主持人这个前提恐怕很多人都知道,所以这一说法很可能招来观众的反感,天天开车上下班,车内暖气一开,连大衣都可以不穿。总之不能起到好的作用。此时主持人应该以健康为主题展开话题,这样才是正确的价值观。
必须说一点,主持人个人的生活怎么样观众管不着,但是把你生活的习惯断章取义的展示,势必会引起不满,所以在此个人建议,最好不要盲目引入自己的生活习惯,引入之前要想想与正确的价值观是否有冲突,是否会起到消极作用。
86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