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阁素面知识

2017-02-08 00:00:00陈平 厨师面点

  大慈阁素面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原产自河北省保定市大慈阁禅院的斋堂,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接下来,小编为大家讲讲大慈阁素面知识,一起来了解吧!

大慈阁素面知识

  大慈阁素面的概况

  面条是一种古老的食物,它起源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最初所有面食统称为饼,其中在汤中煮熟的叫“汤饼”,即最早的面条。

  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有索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有“水引饼”;唐朝有过水凉面;宋朝有素面、有浇头面、插肉面等;元朝有挂面;明朝有拉面、刀削面;清朝有伊府面…… 在这些面条之中,宋末元初的大慈阁素面有着较高的美誉度。

  大慈阁素面的发源

  大慈阁始建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 自古为佛教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慈阁更以“市阁凌霄”之美誉成为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

  前人赞美大慈阁的古诗词有:“辽海依依见,尧山隐隐横”、“通衢谁建凌虚阁,留与居人作伟观”、“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园金阁碧云端”、“不染菩提云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悬”等名句。

  大慈阁素面与大慈阁文化一脉相承,深受古代帝王将相、大德高僧的喜爱,如宋末元初的蔡国公张柔,清朝初年的红顶商人王锡衮,清朝末期的胜果大和尚,民国初年的周符麟将军等。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更有乾隆皇帝称赞大慈阁素面为“善因善果、素面素心”,令人神往。

  大慈阁素面为寺院素食,体现佛教慈悲精神,不仅口感宜人,造型悦目,其中配加的山珍药材,更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时至今日,素食正逐渐成为潮流,食素不仅有益健康,还可修德正心,而食大慈阁素面仿入清幽之境,可以抚慰世人浮躁之心灵。此乃一入慈悲地,可抛贪嗔痴,心生欢喜也。

  大慈阁素面的历史

  南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河北大乱。张柔聚集乡邻亲族数千家结寨自保。南宋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张柔率义军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被困粮绝。当地农民闻讯后,献出仅有的一点粮食,以济义军。然而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于是张柔的部将何伯策让将士们将这些粮食用水揉捏成条状和野菜一起进行蒸煮食用。这便是大慈阁素面最初的雏形。

  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张柔兴建保定城,重点创建了大慈阁等寺院。大慈阁为官方寺庙,不同于普通寺庙。何伯策曾经参与了大慈阁等寺庙的建筑工作,并出任管理大慈阁等寺庙的官吏。

  在元蒙时代,僧侣、道徒皆享有政治与经济上的特殊优遇,寺庙可以获取土地及经营射利。故此,大慈阁所有不仅限于土地、山林川泽,还兼营窖冶、作坊、典库、浴堂、店舍、客栈等商业与手工业。在众多行业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阁名下经营的客栈生意兴隆。其中客栈的大慈阁素面味道独特,特色鲜明,久而久之,声名远扬并深受人们的喜爱!

  大慈阁素面的介绍

  大慈阁素面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原产自大慈阁禅院的斋堂,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

  大慈阁素面属于佛素范畴,即寺庙里的素斋,注重清淡、善巧。

  大慈阁素面有养眼之面、开胃之面、印心之面之美称。

  养眼之面:面相好是大慈阁素面首个标准,大慈阁素面强调外观摆型、颜色搭配。面白、汤棕,配上绿菜、番茄、香菇,增进食欲。

  开胃之面:主要在汤料的熬制,俗话说:面在味,味在汤,汤显功。味道即王道,面汤要熬,辅以养生的枸杞、大枣、当归、姜丝等味料,经过文武火数小时的交融煮制,辅料完全释放汤中,浓醇深厚,形成大慈阁素面独具匠心之味!

  印心之面:好面自有好滋味,大慈阁素面之面粉取自麦心而成,根根劲道爽滑,加之配以大慈阁自产的大慈阁香油、大慈阁麻酱做调味品其回味无穷!

  大慈阁素面,吃的不仅仅是味道,吃的是健康、吃的是功德、吃的是文化、吃的是历史、吃的是传承!

[厨师面点]相关推荐

[厨师面点]相关栏目推荐
查看更多
上一篇:焖面做法 下一篇:龙须面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