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2 00:00:00嘉辉 导游
此时的蒋介石更是焦急万分,为了力保江南半壁江山,他令傅作义调兵南下,但傅作义有着自己的算盘。傅作义以北平为中心,在东起塘沽,西至张家口的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布了一条求生的“长蛇阵”。蛇尾可以达到他的老根据地绥远,蛇头可以达到渤海。如果蛇腹北平和天津保不住的话,他既可以直接从海上撤退,逃到江南;又可以逃到自己的根据地绥远。毛泽东分析了蛇的本性,那就是蛇尾一旦被揪住,蛇必会掉头去咬人。这样使蛇既不能前进,更不能后退了,只能在原地挣扎了。所以毛泽东决定先打张家口,傅作义定会调兵增援,这样我们就可以拖住他,使他既不能西逃,也不能南撤。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正式打响。我军采取了“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策略对北平、天津、塘沽、唐山之间的敌军,进行了分割包围,从而打乱了傅作义的整个防御部署,而且拖住了傅作义集团,使他不能迅速决策南逃或西撤,进入进退两难的被动局面。傅作义的长蛇阵被解放军腰斩成互不相连的五段,我军先揪蛇尾、再断蛇头,这一招使傅作义不再为精心部下的长蛇阵如意了,一下子变得预收不能,欲逃无路了。
最后我军采用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攻克新保安,收复张家口。1949年1月15日,解放了天津。随后,我几十万大军云集于北平城下,在政治和军事的双重压力下,北平守敌在傅作义将军的带领之下于1月31日接受我军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
三大战役自1948年9月12日起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19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电报廊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电报廊。三大战役期间我军取得了辉煌战果,但作为总指挥部的西柏坡却是非常普通的小平房,周恩来同志曾说,我们这个指挥部一不发人,二不发粮,三不发枪,就是天天往前线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在三大战役期间,从西柏坡发往前线的电报有300多封,这里陈列了其中的37封,嘀嘀嗒嗒的发报声,营造了当时这种既紧张又忙碌的气氛。
半景画
三大战役半景画,纵深12米,高10米,全长50米,它把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场景自然衔接,浑然一体,并通过声、光、电结合的效果,生动再现了我军在大决战中势如破竹的壮观景象。对面是五位书记的蜡像,反映的是五位书记在主席办公室里通宵达旦,一起研究战局的场景。小指挥所和大的战场相互辉映,鲜明地反映了党中央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七展室了解一下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有关情况。
第七展室 大决战(二)
本展室重点介绍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大力支援及决战之后的有关情况。
三大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前方战士的浴血奋战,也离不开后方群众的大力支援。
据不完全统计,三大战役期间,后方人民支援前线共动用小推车141万多辆,如果把它们按两纵队来排列的话,可以从南京一直排到北京的天安门广场!
在大决战中,广大的人民群众筹集军粮,组织担架队运送伤病员,抢修铁路等等来配合我军作战,可以说解放军打到哪里,他们就支援到哪里,前线需要什么,他们就送什么。正如陈毅同志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据统计,三大战役中动员民工539万余人、大小车辆82万余辆、担架10万余付、粮食9.5亿斤。当时解放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三大战役我军伤亡人数达到了24万余人,其中牺牲的团级以上干部83名,牺牲的最高将领是东北炮兵司令员朱瑞。
三大战役胜利之后,国民党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于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了求和声明《元旦文告》,提出同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主张。面对变化了的形势,毛主席也为新华社撰写了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1月14日,又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用大量历史事实揭露了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提出了与国民党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1月21日蒋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代理总统。
2月22日,李宗仁派江庸、张士钊、邵力子、颜惠庆组成的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来到西柏坡,双方就南北通航、通邮等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随同代表团一起来的还有傅作义和邓宝珊两位将军。
战略决战的胜利,也引起了苏联共产党的极大关注。1月31日,苏共代表、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受斯大林的派遣来到西柏坡,受到五位书记的亲切接见,毛主席等与他对中国的一些建国事宜进行了商讨。米高扬到西柏坡对加强中苏两党之间的了解与友谊起到了重大作用。
接下来我们上三楼参观七届二中全会及筹备建国的有关情况。
“两个务必”浮雕墙
“两个务必”浮雕墙,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创作设计的。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背景是黄河壶口瀑布,寓意着“两个务必”的精神像黄河之水一样奔流不息、源远流长。
第八展室 本展示重点介绍的是七届二中全会的有关情况。
1949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通过了《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其中第十七条明确提出:“北平解放后,必须召集第七届第二次中央全体会议。”
2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一切到会同志须于二月二十八日到达中央。”2月底,参加会议的同志陆续来到西柏坡。
经过充分准备,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胜利召开。会场就设在西柏坡中央机关大院的大伙房里,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中央候补委员19人,列席人员11人共计64人。会议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会上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四种情绪还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
毛主席在会上做了重要报告,其他四位书记也就目前形势和建设方面的问题作了发言。
会议的最后一天,通过了关于军旗的决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应为红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
北墙上是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34位中央委员,19位中央候补委员的照片。
会议最后一天,根据主席的提议,做出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党中央在西柏坡为筹建新中国,在各方面作的有益探索。
第九展室 描绘新中国的蓝图
本展室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为筹建新中国所作的各方面的有益探索以及中共中央赴京建国的有关情况。
首先大家看到的是一幅油画《曙光》,主体是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53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背景是由千百万革命战士筑成的绵延起伏的太行山,脚下是柏坡岭,柏坡岭是西柏坡村。它展现的是老一辈革命家登上柏坡岭展望未来的情景。展厅对面是开国大典场景,寓意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沿着我们脚下的这条红色石板路,一直通向天安门,新中国就是从西柏坡这个小山村走向北京城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为筹建新中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筹划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中共中央认为,新生的政权组织既不能照搬苏联模式,也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九月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现在我们就用‘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名词。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党中央到西柏坡后,对建立新中国的中央政权做了充分准备。
1948年8月7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会上决定成立华北人民政府。1948年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在平山县王子村成立,董必武为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薄一波、蓝公武、杨秀峰为副主席。华北人民政府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为支援前线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政权建设经验。194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关于撤销华北人民政府令,华北人民政府把所辖的有关机构移交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可以说华北人民政府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
(二)制定新中国的经济政策
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就已经初步探索和确定了新中国的各项经济政策。为统一全国的财政和金融,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董必武同志在西柏坡为其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字样。这是第一套人民币的五元样板。展厅的副线上展出的是一台印码机。
在“九月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等会议上,中共中央为新中国的经济政策进行着充分的探讨和考虑,初步确立了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政策及经济成分组成。1948年9月,刘少奇在《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与合作社》一文中,对怎样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应该包括哪些成份,合作社经济在其中的重要地位等作了初步探索。1948年,张闻天为东北局起草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提出东北经济在解放后由5种经济成分构成,刘少奇对此《提纲》进行了认真修改,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性质、特点,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合作社的各种形式都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九月会议上,刘少奇在《关于新民主主义的建设问题》中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成份和基本矛盾。1949年6月,刘少奇同志发表
了《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一文,在文章中他完整的提出了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应由五种经济成分构成,并着重提出要以发展国营经济为主体。经济方针的制定,有力地指导了经济建设。
在这些方针政策指引下,各解放区经济开始复苏。一时间石家庄大兴纱厂开工生产、失业的工人自己创办了汽车修理厂等等。全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三)规划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夺取全国政权的紧迫任务,要求我党迅速地有计划地培养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中共华北局成立后,中央就委托华北局负责创办大党校、大军校、大党报及华北大学等事宜。
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在平山县里庄村创刊,毛主席在西柏坡为改刊后的人民日报重新题写了报头, 8月,党中央把人民日报定为中央的机关报,一直延续到现在。毛主席还为“中国青年”、“人民邮电”、“新华书店”题写了报头和店名。
为培养大批的军事指挥人才和较好理论水平的领导干部,1948年下半年,华北大学、华北军政大学、中央马列学院相继建立,为全国各个解放区输送了大批的人才。
(四)筹备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革命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形势下,召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已经成熟,为此,中央在西柏坡进行了积极的组织和筹备工作。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号召召开新的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948年秋,经过党中央的精心组织和安排,
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陆续从各地和海外进入解放区。当时接待他们的地点有两个,一是中央统战部的所在地平山县的李家庄村;一是东北局所在地哈尔滨。1949年,这些民主人士进入北平,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筹备新政协,从而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五)赴京建国。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25日到达北平,下午3点在西苑机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第十展室 难忘的岁月
本展室重点介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的生活情况。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不但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功绩,还留下了动人的故事。
西柏坡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滹沱河两岸滩地肥美,稻麦两熟,1948年秋天,毛主席外出散步时发现西柏坡农民种稻时不是先育苗后插秧,而是直接播种,产量很低,他便亲自把自己家乡如何先育苗再插秧的经验教给当地农民。事隔十年之后,1958年6月,毛主席还惦记着此事,特意让中央办公厅给西柏坡的乡亲写信,让他们到水稻高产的涿县去学习,从此,西柏坡一带的水稻也越种越好。
朱德用过的毛毯(文物),是从延安带过来的。1947年,朱德的儿子朱琦和儿媳赵力平新婚后到西柏坡参加土改,朱德与康克清就把这条毛毯作为见面礼送给了他们,后一直由赵力平保存,1987年11月,赵力平经康克清批准将此毛毯赠送给西柏坡纪念馆。
周恩来非常关心工作人员的生活。1948年7月30日深夜,后山的几个窑洞被雨水冲塌了,周恩来得知后,提着马灯,亲赴现场指挥抢救。当被救的同志脱离危险时已接近黎明。大家都回去休息了,可周副主席又提着马灯仔细检查了中央机关的其他房子,这时,天已大亮了。被抢救回来的同志们含泪说:“是周副主席和同志们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任弼时同志在西柏坡时44岁,是五位书记中最年轻的一位书记,由于为革命积劳成疾,当时就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但它一直抱病坚持工作,别人劝他休息时,他总笑着说:“能坚持走100步,就不走99步。”这是他在西柏坡曾使用过的帆布箱。在西柏坡时,任弼时对小孩子的成长非常关心,为小儿子任远远题词:“小孩子要用心读书,现在不学,将来没用。”
陈云当年曾两次来西柏坡向主席汇报工作,但是没有留下照片,所以创作了这幅油画。
董老在西柏坡使用过的棉被。是1946年董必武与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时,随时准备入狱时用的。后将它带到延安,并在西柏坡时期一直使用。1977年4月,董老的夫人何莲芝将被面捐赠给西柏坡纪念馆。
工作之余的周恩来、彭德怀和儿童在一起。当年的工作人员魏兰春、蒋英、韩桂馨等在西柏坡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毛泽东对警卫战士非常关心,经常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1948年5月,中央机关在西柏坡附近的霍宾台村举办文化补习班,首长们将身边的警卫战士送去学习。临走时,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为他们题词并合影留念。毛主席的题词是 “努力奋斗、为人民工作”,周副主席的题词是“学习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中央机关在西柏坡时期,依然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中央机关用来盛饭的木桶、菜橔、酱篓子、自制的饮水缸、月饼模子,可以看出当年生活是何等的简朴。
第十一展室 继往开来
本展室重点介绍我党历届中央领导人号召全党继承和发扬“两个务必”精神的有关内容。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半个世纪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但身体力行“两个务必”,而且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两个务必”精神不断得到保持和发扬,成为我党推动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发扬“两个务必”,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努力恢复国民经济。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面对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多次向党的领导干部敲响警钟,他强调指出:“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1984年8月31日,邓小平为西柏坡纪念馆亲笔题写了馆名。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要求全党牢记“两个务必”,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努力。2000年,他到广东视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1991年9月2日,江泽民来到西柏坡,参观视察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和西柏坡陈列展览馆的每个展室、每件展品,与当地乡亲们亲切交谈,合影留念。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江泽 民指出:我们要对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描绘的人民共和国的蓝图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我们要永远铭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下的丰功伟绩,继续艰苦奋斗,把社会主义的中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更加美好。并挥毫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02年12月5—6日,胡锦涛总书记和曾庆红、刘云山、贺国强、王刚、徐才厚、何勇等中央书记处同志来西柏坡集体学习考察。他们认真参观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和陈列展览馆,又视察了西柏坡荒山综合治理工程,并来到西柏坡村民家中,亲切慰问了当地老乡,询问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与当地乡、村干部和代表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出,到西柏坡的目的是回顾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牢记毛泽东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从自身做起,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创进取、团结奋斗。他强调指出:“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让我们在工作中时刻牢记“两个务必”,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西柏坡陈列展览的参观到此结束了,在此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希望大家对我的讲解多提宝贵意见,真诚的欢迎您再次到西柏坡。
865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