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5 00:00:00少芬 电子技术
本专业培养面向各生产制造企业,具有电子产品的设计、项目开发与实施的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在仪器仪表及电子产品生产中的应用能力,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开发、制造、工程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发展历史
▶ 如今,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 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 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
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楞次在 1844 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 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随后在1904年弗莱明利用这个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并证实了电子管具有“阀门”作用,他首先被用于无线电检波。 1906 年美国的德弗雷斯在弗莱明的二极管中放进了第三个电极——栅极而发明了电子三极管,从而建树了早期电子技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管在电子技术中立下了很大功劳;但是电子管毕竟成本高,制造繁,体积大,耗电多,从 1948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几位研究人员发明晶体管以来,在大多数领域中已逐渐用晶体管来取代电子管。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电子管的独特优点,在有些装置中,不论从稳定性,经济性或功率上考虑,还需要采用电子管。
集成电路的第一个样品是在 1958 年见诸于世的。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应用,标志着电子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实现了材料、元件、电路三者之间的统一;同传统的电子元件的设计与生产方式、电路的结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例如可在一块 6mm 平方的硅片上制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进一步显示出集成电路的优越性。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生产与管理等的需要,电子计算机应时而兴起,并且日臻完善。从 1946 年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已经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每秒运算速度已达 10 亿次。正在研究开发第五代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和第六代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它们不依靠程序工作,而依靠人工智能工作。特别是七十年代卫星计算机问世以来,由于它价廉、方便、可靠、小巧,大大加快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速度。
数字控制和数字测量也在不断大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数字控制机床和“自适应”数字控制机床相继出现。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几十台乃至上百台数字控制机床进行集中控制(所谓“群控”)也已经实现。
在工业上晶体闸流管(即可控硅)也获得广泛应用,使半导体技术进入了强电领域。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电子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如空间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遥感技术、微波应用等),它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这变革性的推动作用。电子水准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电子工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高度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直接影响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国家的安危;也直接影响到亿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中国产业发展
我国电子行业的四次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行业开始蓬勃发展并不断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除衣食住行外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回顾我国电子行业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四次不同内容的重大战略转型:
▶电子行业的第一次转型(1978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
在70年代初期,由于地区霸权主义军备竞赛和国内“文革”的影响,中国电子行业主要是为了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从其建立之日起,长期坚持“以军为主”的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为了适应当时新的政策重心,电子行业的发展模式从以军为主,转向军民结合、以民为主。这为之后电子行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电子行业的第二次转型(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
1980年,电子元器件工业产值占整个电子工业总值的61%,但是电子产品的质量却不尽人意,广大用户对此感到十分不满,追根到底是由于当时国内政企合并,过程冗杂,工人积极性不高,大大地影响了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直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决议加快了经济体制的改革。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广大意见的基础上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了“打基础,上水平,抓质量,求效益,翻三番,超十年”的方针,开展了彩电国产化“一条龙”等工程,促进了电子产品迅猛发展,中国电子工业实现了第一次腾飞。
▶电子行业的第三次转型(上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
此时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逐步形成“一超多强”的新格局;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不断强调要推进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战略方针,推动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风风火火。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同时也推动着电子产业不断向前,我国电子产业开始从单一的制造业向产业结构多元化和自主研究转变,自主创新的产品甚至能够与许多科技强国的顶尖电子产品相媲美。中国电子行业踏上了一个新的巅峰。
▶电子行业的第四次转型(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方针。在1998年信息产业部成立后,电子产业开始走向世界,不断开展国际交流,大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取长补短,逐步完善行业自身,促进了行业之间的融合,使得国内电子行业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洗礼,我国电子产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算得上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电子产业大国”,而未来的格局在不断变化,电子产业需要抬头向前看,而不是拘泥于现今的成就中沾沾自喜。光成为“电子大国”是远远不够的,要努力向“电子强国”转型,这不仅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政策观念的支持,也需要每一个电子行业成员不懈努力,精益求精,使行业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快更稳地走下去
专业定位
▶ 电子信息业是全国五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物联网、FPGA、嵌入式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极大刺激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本专业主要面向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电路设计/PCB设计/软件设计)、工业生产管理(生产运行管理/质量控制/产品检测/工艺实施)和市场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产品营销/运营管理)等岗位。
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和满足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了解市场、适应市场、依托市场和开发市场。为了充分了解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办学的针对性、准确性和适应性,我们深入基层、深入企业,进行全面、广泛的市场调研,以此作为专业规划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面向电子、通信行业(领域),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探索全程开放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满足电子、通信、电子产品(设备)设计、生产、维护、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要课程
理论课程
电路基础、电工基础、电子工艺、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基础、电子设计自动化、仪器原理与电测技术、数字音视频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微机原理等。
实验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工和电子技术,电子线路设计(电气CAD),电子工艺(PCB制作),仪器仪表(智能仪表、检测技术),家用电器维修(收录机、电视机、CD、VCD、A-V系统等),工厂电气(单片机、OA设备、微机原理、PLC),计算机(计算机组成、VB、多媒体、网络)
实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
基础课程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本专业职业基础课程有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线路CAD、电子测量与传感器技术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核心职业技能课程有单片机及嵌入式微机应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应用、工业计算机及工控组态应用技术、电子产品生产组织与管理、现代电子生产线设备(贴片机、波峰焊、回流焊、AOI等)维修维护技术。
职业技能拓展课程
智能卡技术、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过程控制技术、智能楼宇及中央空调技术,机器人技术等。主要实践环节有校内生产性实习和校外工厂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主要课程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产品制图与制版、电子产品电路分析与维修、微电子组装(SMT)工艺实现、嵌入式系统技术应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传感器技术应用、小型智能电子产品开发、PCB制板工艺实习、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实习、职业技能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
业务培养
知识结构
⑴、具有高层次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电工电路基本原理、网络理论基础知识、电子技术基础、高频电子电路原理、微波及光纤通讯知识、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和维护知识、及时跟踪电子技术新进展和尖端技术的知识。
⑵、掌握各种电子、通讯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⑶、掌握电子工程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
⑷、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英语水平达到大学三级。
能力结构
⑴、学生应具备各种电子、通讯设备和有关仪器工具的操作能力。
⑵、跟踪电子新技术的能力。
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开发能力。
⑷、通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能力。
⑸、通讯设备的机房建设、管理和维护能力。
我系要求,高职班学生毕业应争取有四证:毕业证、大学英语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电子或电器产品维修工高级技能鉴定证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介绍
2、应用德语专业介绍
3、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介绍
4、电气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介绍
5、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专业介绍
947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