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文化发展动力的措施

2017-03-01 00:00:00嘉辉 动力培训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生生不息的物质和精神支柱,是企业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企业文化发展动力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在实证研究层面,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基础薄弱,理论严重落后于实践。

  与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显得十分薄弱:其一,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虽然也有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但大多数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辨证关系为主,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甚少;其二,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实践,许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主要是在企业内局部范围内自己探讨,虽然有些也有专家学者的介入,但是由于对该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该企业文化的定位、企业文化的变革等问题缺少长期深入的研究,所以,企业文化实践缺少真正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少个性,同时也难以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文化的推动力。因此,应该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研究,加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促进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

  第二、在组织实践层面,企业文化没有真正成为组织管理的实践工具。

  这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对企业文化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缺乏认识,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精神或企业价值观,或者就是企业的核心理念或行为规范,等等。在实际中,有的企业建立了所谓的“企业文化”,但它更关注的是企业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甚至认为企业文化就是LOGO、企业和员工外在形象、豪言壮语和文体活动等。其次,缺乏建设手段和组织保证。国内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时组织保证很弱,好一点的有专职的企业文化部,有的在行政部门,有的在党群部门,有的在人力资源部门,等等,大家你推我搡,谁也不愿承担具体事务。最后,企业文化不能形成体系。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企业文化渗透并影响着企业管理、经营和人际关系等所有层面。由于前述问题的存在,国内企业文化借鉴别人的多,自己独创的少,参照西方的多,融汇民族的少,口号形式的多,主体精神的少,能够在战略、策略和执行层面形成体系的更是凤毛麟角。企业文化无法形成体系,直接造成企业文化“虚化”,导致企业文化整体建设缺乏一致性,进而导致企业文化不能转化为企业的管理行为,许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上随意性很大,企业文化手册可以变来变去,核心价值观也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仿佛粉饰文字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第三、在社会文化支持层面,整个社会缺乏企业文化识别氛围和能力。

  表现有二:其一,企业文化没有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手段。企业文化本应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差别化战略的核心。但是目前在国内,情况却不是这样。根据仁达方略公司的研究,国家间文化的差异多在价值观方面,属于实践方面的差异较少,企业间文化的差异大多表现在实践方面,表现在价值观方面的较少。企业文化成为给人看的,不是自己用的,所以公众无法真切感受。比如大家熟悉的IT行业,我们知道联想的创新文化、IBM的服务文化等,但有多少人知道实达、长城、TCL、清华紫光的文化差异?其二,公众更多从媒体获取信息,而不是常能亲身体验企业文化。所以最好的互动方式是让利益相关者切身感受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而不仅仅是造势,更不是误导。

  面对当前国内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加以改变:

  第一、在实证研究层面,加强理论研究,确定研究重点。根据对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了解和对国内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该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二是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以及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三是加强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而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在组织实践层面,必须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好4种关系的结合。更新观念,是指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随着企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丰富。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的结合是指:其一,文化管理要与企业战略管理相结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只有紧紧地将文化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有不竭的动力和明确的方向。其二,文化管理与形象管理相结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内在根基,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形象是企业内外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是企业状况的综合反映。企业形象是企业在与社会公众(包括企业员工)通过传播媒介或其他方式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企业形象有好与不好之分,当企业在社会公众中具有良好形象时,消费者就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或接受其提供的服务;反之,消费者将不需购买该企业的产品,也不会接受其提供的服务。因此企业应将文化管理和形象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三,企业家群体与企业文化建设整体的结合。企业文化不是企业家文化,但是企业家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塑造企业文化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既能发挥企业家个人的作用,又能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功效。其四,企业个性与行业共性的结合。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既存在于民族社会文化之中,又因各企业的类型、行业性质、规模、人员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企业文化的共性是面向未来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特征的综合体,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影响。然而,企业文化又是企业基本特点的体现,是一个企业独特的精神和风格的具体反映,并以其鲜明的个性区别于其他企业,形成自己的特点。每个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塑造适合自己需要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第三、在社会文化支持层面,丰富企业的社会角色,强化企业内外部的交流沟通。网络的兴起和资讯的发达,使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说,在传统媒介时代,信息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是一种从上而下的单向流通,那么,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交流则是相互的。消费者可以选择通过网络来传播自己认为需要传播的信息,从而将“个体”的作用在虚拟的社会中无限放大。这样,消费者信息渠道的革命性变革必将促使企业用一种新的思维去构建企业文化。而解决的根本之途就是高度重视对网络媒体的公关,并根据消费者信息播散与接受渠道的改变及时调整企业文化结构,转变企业文化的角色,转变企业自身的定位。

[动力培训]相关推荐

[动力培训]相关栏目推荐
查看更多
上一篇:企业标准化的内部动力 下一篇: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