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十大能力

2016-11-05 00:00:00嘉辉 基础素质

  五、识才用人能力

  经过80多年的革命和建设,总结我们党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和成就,证明了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便是决定性的因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离不开“人才强国”。不仅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要靠人才,而且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在工业经济时代,要开发配置的主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和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开发配置的则主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而可以再生的智力资源,两者有着根本性质的不同。所谓“智力资源”就是“人才资源”。所以必须尽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按照“任人唯贤”的路线,每个现代领导者都要有“知人善任”选才用人的能力。在这里我们需要专门讨论一下对拥有知识和才能的人才资源的发掘、培养和使用问题:

  (一)人才资源的发掘(或称“人才资源的智力开发”):说到底,关键在于必须努力提高各级领导者对人才智力资源的开发能力。人才为什么要发掘(开发,下同)?首先,因为在客观上人才也是人,他们和每个普通人一样,并无任何明显的外部特征,很难一眼就识别出来;其次,由于各种主观因素,诸为以貌取人、以言取人、以派取人等,都可能给识别人才的工作带来等大些偏见;再次,还还可能有些环境因素,也可能对人才发掘工作带来某些影响。所以有关有学领导者在发掘人才的工作中,必须像“伯乐识马”那样独具慧眼才行。

  1.深入基层实际。常言道:“实践出真知。”纵观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文明史,许多过出人才都是出身微贱混杂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古今中外出身贫寒的专家学者、杰出人才比比皆是。刘邦出身于农民,韩信受过“胯下之辱”等等,正是这些普通小人物,其才能一旦得以施展,便很快崭露头角成就大业。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集中了当时社会底层的优秀人才,所以发掘人才一定要眼睛向下,深入实际;

  2.扩大发掘范围。发掘人才不能只是眼睛盯着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必须把发掘范围扩大些,这样才能使眼界豁然开朗。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层次不够等问题;

  3.突破名家框框。当然,凡是名家都要全力争取。但是只把希望寄托在名家身上也不现实,因为:首先,名家毕竟人数有限一旦争取不到,岂不难为了自己;其次,任何工作群体,即是领导班子,名家也是少数,所以发掘人才不能只着眼于少数,而置多数于不顾;再次,名家也不是天生的,有些土专家、土能人等往往就蕴藏在广大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对他们一旦使用得当就可能如鱼得水显出非凡才能,做出非凡业绩;四是发掘当代“隐士”。发掘人才切不可忽视那些“天高皇帝远”的角落,可能蕴藏个别当代“隐士”。

  (二)人才资源的培养:培养人才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工作,是造就和选用高素质人才的前提:

  1.加强在职教育。从一个人才成长的过程来看,一般地说他一生所受的教育,大体可以分为在校教育和在职教育两个基本阶段,在校教育只是教育的基础,而在职教育(或称“终身教育”)才是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应该肯定在校教育确实很重要,这是基础;但只有这个基础,没有在职教育的深化和发展,也不可能成才。在现实生话中,一个确有成就的人才,一生中在职教育所占的时间和精力,要比在校教育多得多。所以一些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在职教育,认为培养一个优秀人才,用人单位负有重大责任;

  2.鼓励自学成才。实践证明,鼓励基础条件基本具备的在职人员通过自学成才,是有计划、按步骤改善在职队伍素质比较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自学方式灵活多样,可系统自学、单科自学、岗位自学、业余自学、参加培训进修等等,可以根据各自意愿自由选择,有利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行安排。用人单位及其有关领导者,应积极加以引导,尤其对其中条件较具备的下属人员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条件,对其中成绩突出者给予必要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3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和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是建设人才队伍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为人才施展才能创造条件、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奖励与福利制度、积极吸引和聘用海外人才等;四要引导合理流动。为了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潜力和作用,防止人才浪费、积压甚至埋没的现象,为人才开拓施展才能的天地,努力做到人才的利用与社会需求协调一致,必须引导人才进行合理流动。主要包括: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消除人才流动障碍。

  (三)人才资源的使用:怎样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涉及范围极为广泛的课题。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应牢记以下四本环节:

  1.珍惜“最佳时期”。据人才学研究就一般规律而言,领导人才的“基本成熟期”为30岁左右,“最佳年龄”为35-55岁,“峰值年龄”为45岁左右,而最佳起用期为30-45岁,如果超过45岁再起用,“最佳时期”便大部分己过去,就难以充分发挥“最佳时期”的作用了。当然,这是就一般规律而言,在具体操作时,还应因单位、层次和岗位而异,不宜过于机械死板。此外,领导人才的起用还有个时机问题,尽量做到领导人才“用当其时”,防止贻误起用时机。

  2.安排“最佳岗位”。影响人才“最佳使用”的因素很多,而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没有充分注意到把人才安排在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才干的最佳岗位上,尽量做到“用当其位”,因而大大地削弱了其应有的贡献。所谓“最佳岗位”主要是指:(1)个体德才素质与群体结构要求相吻合的领导岗位;(2)与领导人才的个人能级相适应的领导岗位;(3)与人才本人的兴趣与专长相吻合的岗位;(4)与上级领导所确定的成才目标相一致的岗位。

  3.发挥“最佳才能”。“扬长避短”是使用各类人才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呢?(1)对有关人才个体的德、才、能、绩等几个基本方面分别进行测评记分,按其积分最高的“强项”使用;(2)对人才群体成员进行类比,来科学合理地判断和识别各成员的最佳才能是什么;(3)科学地分析有关人才各项才能的发展趋势,提前选择其中最有发展前途的项目,作为选拔使用的决策依据。

  4.产生“最佳心理”。人们的创造才能总是和他的创造性思维密切联系的,而创造性思维又总是和他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的。人才的“最佳心理”是进行创造性领导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所以在使用领导人才时,必须充分做到用当其愿:(1)充分尊重本人意愿;(2)热情提倡和鼓励“自荐”;(3)授予职权,放手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产生“最佳心理”,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总之,只有真正做到了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用当其长、用当其愿的要求时,才能算是真正达到了人才的“最佳使用”的要求。

  六、组织指挥能力

  所谓组织指挥能力,就是指领导者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和决策要求,进行统筹安排,组织和率领其下属为实现其既定目和任务团结奋斗,履行其基本职能的能力。衡量这种能力的标准,主要是看其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最有效地统一下属的行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机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处理好各种内外关系和问题,使既定的总体目标得以顺利、圆满地实现。其基本内容包括:

  (一)凝聚组合能力。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作为一位现代的领导者,至少要像刘备那样能团结广大干部很好地工作,要有发挥广大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能力。”[2]尤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个合格的现代领导者,必须具有善于把各方面力量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形成一股实现既定决策目标的综合力量的能力,或简称“凝聚力”。

  (二)全局统御能力。领导者必须善于从全局的总目标出发,统御整个系统,善于集中大家的力量和意愿,使其形成实现总目标的合力,防止纠缠在局部和枝节问题上。为此要善于运用奖惩等一切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努力使全系统每个成员,都具有为实现共同的总目标的意识。并鼓励下属积极参与管理,激发大家的主人翁精神,促进总目标的尽快顺利实现。

  (三)执法监察能力。对决策方案实施及其结果的检查监督,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职责。这样才能识别人才,查明组织工作、实施计划和指标本身优缺点。为此领导者必须公正评价和秉公执法。这就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基础上的执法监察能力。这样才能正确评价下属的功过是非、奖罚分明、扶正压邪、兴旺发达。

  (四)随机决断能力。高级指挥能力,是随机决断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度统一。在决策实施阶段,领导者要随时解决决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追踪既定的决策目标,不断进行调整或修改,这就必须有随机决断能力,即不仅要从全局把握决策目标,制订各阶段切实可行的方案,而且要有熟练的才能,随时调动不同特长的人才去实施不同的决策方案。

  七、创新应变能力

  (一)基本概念与意义。所谓创新应变能力,实际就是创新和应变这两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在开拓创新过程中,主、客观情况的变化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领导者要善于机动灵活地对原定的策略、计划、形式和方法等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1世纪将是一个发展迅速、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时代,事业的兴衰成败往往取决于领导者的创新应变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

  (二)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创新型人才不是先天生成,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他们的特征主要是:富有好奇心、喜欢标新立异、思维灵活敏捷、观察敏锐透彻、想象丰富新奇、勇于弃旧图新、善于随机应变等等。这些都是信息时代领导者应具有的重要品格。

  (三)应变通则及其要领。虽然现实客观事物复杂多变,但领导者在实践中如何培养锻炼创新应变能力,仍可找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应变通则及其要领,其中主要有:处变不惊、以变应变、蓄以应变、静观待变、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等等,此外还要善于利用时机的“机变”、权宜之计的“权变”、不动声色的“暗变”等等。篇幅所限,恕不细述。

  (四)创新应变能力的提高。面对复杂多变的崭新的信息社会,各级领导者必须加强学习,破除束缚人们思想的传统观念,不断提高创新应变能力。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者:首先,必须对自己所领导的事业,始终保持一种永不满足、锐意进取的饱满激情;其次,对一切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动向,保持较高的敏锐观察能力;再次,建立和健全优质高效的智囊和情报信息班子,保持强烈的情报信息意识,充分发挥其参谋咨询作用。

  八、协调控制能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需要指挥。否则就不能使无序的个体活动成为有序的整体活动。所谓“领导”,就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对下属进行协调与控制。所以这是每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那么什么是协调控制能力呢?

  (一)基本含义。所谓“协调控制能力”,包括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两个方面。协调能力就是领导者通过一定的形式、手段、方法,使领导工作各方面的因素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从而提高整体效能的本领,以避免或减少的内耗,维护团结,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是使整个领导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控制能力就是领导者通过一定的形式、手段、方法,使各种有关条件和因素都符合要求,从而驾驭和支配有关客观事物的本领。控制能力又分为自控能力和他控能力,即领导者控制自己和控制被领导者两种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二)内容与形式。领导协调的内容很广,其中主要有:环境的协调、组织之间的协调、组织内外的协调、组织内部的协调、上下级之间的协调、领导班子内部的协调等,而其中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进行人际关系的协调。领导控制的形式也很多,其中主要有: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内在控制、外在控制、前馈控制、反馈控制等。控制手段主要有行政、法律、经济、纪律、精神等几个方面。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根据问题的性质和实际需要,灵活而有选择地配合运用。

  (三)主要原则。领导调控的原则主要是两条:一是协调原则。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照顾一般;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求同存异;全、快、准、便地沟通信息;公平合理、一视同仁、尊重人格;以模范行为和充分说理使人信服;适应形势和事业发展要求等原则。二是控制原则。主要是把被控制对象约束在控制系统范围以内的封闭原则;根据环境或条件变化的要求,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自控原则;通过一定空间或范围,检查控制被领导者行为的他控弹性原则;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相互控制的制衡原则。

  (四)途径与方法。不断提高调控能力是提高整体领导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提高领导者的调控能力呢?以提高知识、心理和实践三个基本因素为基础;以不断学习、实践和总结这三个基本因素为途径;以效能测评、学习模仿、开发潜力、总结经验四个方面为方法。

  九、应对局面能力

  现代社会事物复杂多变,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必须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各级领导者主要应该做到:

  (一)控制局势:突发事件大多数都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失控性。这时领导者首先要尽快控制局势作出反应,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具体经验主要是:(1)正确估计形势,依法采取果断措施,迅速恢复正常秩序;(2)领导者亲临一线指挥,集中统一行动,未经批准严禁滥用紧急权力、警力、警械和暴力措施;(3)利用领导人威望化险为夷;(4)充分相信党和群众,控制局势解决问题。

  (二)分析矛盾:当矛盾冲突发生时,领导者首先要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在我国发生的群体事件,绝大多数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但有时也有敌我矛盾混杂其中(如“法轮功”)。只有正确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才能正确应对突发事件,达到团结群众,打击敌人,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三)沟通协调: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是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和手段。领导者不仅要善于沟通协调,必要时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沟通协调机构,以便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达到安定人心、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预防矛盾:从表面上看,突发事件好像是突然发生的,其实细分析其中大多数都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是受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要在矛盾处于萌芽状态时,给予高度警觉和重视,及早防范,就可以避免事态的扩大和矛盾激化。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要坚决依照法律、法规、政策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予以解决。

  (五)加强团结:团结就是力量。特别是遇到危机时,必须加强团结。领导班子要团结、干部队伍要团结、干部和群众要团结。众志成城,坚不可摧。这是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条件和根本措施。

  十、自我管理能力

  所谓“自我管理能力”又称“自控能力”,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意思。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各级领导者都是一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江泽民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我们是共产党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千万要防止把升官发财长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作为共产党员,应该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努力成为一个有高尚追求的人,成为人民群众爱戴的好干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增强公仆意识,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对这一点,我们时刻都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把权力当作为个人、家庭和小集团牟取私利的手段,就必然导致私欲膨胀,那是很危险的。”[3]现在有些领导者总以为自己的职责是专门管理别人(尤其下属)的;好像自己“天生就是当官的材料”,从来也没有想到过怎样管好自己。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惟一宗旨,领导者就是人民的公仆,在我国这已经是一般常识。连这点常识都不懂的人,怎么能当好“公仆”呢?那些腐败落马的分子,缺乏的不就是这种自我管理能力吗!

  为悼念和弘扬任长霞的先进事迹, 2004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胸怀理想,情系人民》的评论员文章,其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对一般人来说,把工作作为谋生手段,也不能算错。但是,对担任领导职务的共产党员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像任长霞同志那样,是为实现党的理想而去工作的,是带着对老百姓深厚感情去工作的。党的领导干部应有高出一般水平之上的品格,更有坚韧性,更有凝聚力,更有创新精神。”因为共产党员不是“一般人”,尤其党的领导干部谁都不愿承认自己是这种“一般人”。这不是主观上愿意不愿意承认的问题,而是客观上确实有这样一些“共产党员”,诸如胡长清、成克杰、王怀忠之流[4],他们从来都是这种只管别人不管自己的人,最后只好由法律来“管”他们了,最终都落了一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究竟为什么要如此强调领导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是:第一,有少数领导者是怀着私心杂念走上领导岗位的;第二,领导者必须懂得:要想管好下属,必先管好自己,否则下属也是管不好的;第三,领导者还必须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组织群体里,领导者处于“领头羊”的核心地位,下属表现好坏,毕竟只涉及他个人,而领导者表现好坏却影响着整个组织的群体,甚至影响整个组织的方向与事业的兴衰,所以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了;第四,领导者还必须懂得一个道理:被领导者有领导者“管”,那么领导者有谁来“管”呢?上级领导机关当然应该“管”,但毕竟“天高皇帝远”,完全靠上级机关不可能管得那么具体、那么细。如果自己管不好自己,最后就难免腐败和垮台。所以不是自己管好自己,便是自己毁了自己。


领导者相关文章推荐:

1.领导者应具备的十大素质

2.领导者的素质与能力分析

3.管理和领导者的区别

4.领导者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5.2016最新常见的领导者演讲

6.企业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7.领导者的十大标准

8.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9.企业领导者管理沟通技巧

10.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领导者?

[基础素质]相关推荐

[基础素质]相关栏目推荐
查看更多
上一篇: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下一篇:高层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