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7 00:00:00陈平 论坛峰会
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市五届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大抓项目年”活动为载体,加快实现赶超发展。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台州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如下:
一、2016年和过去六年工作回顾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奋斗和收获的一年。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以“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关键领域短板”三大历史任务为总抓手,拉高标杆、争先进位,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高于上年、快于省均,收获了一份成色高、分量重的成绩单。
一是拉高标杆促赶超。围绕跻身全省经济总量第二方阵总目标,齐心协力抓发展,速度和质量明显提升。生产总值达到3843亿元,增长7.7%,扭转了增速落后全省平均的局面。农业保持全省领先,增加值增长4.4%。工业回暖明显,增加值增长8.6%,增速居全省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9%,增速居全省第二。财政总收入达到584亿元,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43亿元,增长10.7%,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162元和23164元,增长9%和9.1%,增速均居全省前列。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仅1.32%,为全省最低之一。
二是聚精会神抓项目。建立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季度集中开工,实施“166”重大项目前期攻坚计划,全市386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40亿元,增长40%。打响“交通建设大会战”,杭绍台高铁、路泽太高架等项目以超常规速度完成前期、陆续开工,市域铁路S1线、杭绍台高速、台金高速东延二期等项目顺利开工。台州机场改扩建前期取得重大突破。“十纵十横”干线公路网基本成型。实施市县联动招商和驻点招商,招引重大项目120多个,北航通航产业园、新吉奥汽车、氢能小镇等重大项目落户。彩虹无人机、中车台州配套产业园、吉利发动机、中国联塑台州生产基地等开工建设。吉利路桥汽车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蓄势待发、即将投产。
三是多措并举推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出台“1+29”系列政策。坚定不移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28家;调节供需去库存,全市商品房去库存周期降至7.5个月,处于合理区间;积极稳妥去杠杆,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降至55%;加大力度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90多亿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张清单一张网”更加完善,成为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最多跑一次”改革领跑全省。组建了一批国资平台。全面启动民间投资创新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和运用PPP模式,杭绍台高铁成为全国首条民营资本控股的高速铁路。农村“三位一体”改革纵深推进,市县乡三级农合联组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四是只争朝夕补短板。加快补齐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短板。市区融合取得决定性进展,在公交、交警一体化率先突破基础上,普通高中一体化顺利实施,财政、土地、规划等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实施市区四大城建攻坚破难行动,打通13条断头路,内环路实现无障碍施工,完成90块闲置土地整治,改造城中村2100万平方米。“三区两市”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区,高标准建设台州科技城,新引进清华台州创新中心、台州北大科技园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全市各类科创平台达30个。全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1534件、高新技术企业83家,新产品产值率达33.5%。大力改善城乡环境,建成美丽公路1351公里、绿道149公里,和合公园建成开园,被确定为全国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四个城市之一,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居全省第二。
五是不遗余力惠民生。十方面民生实事圆满完成,民生投入继续增加。出台创业就业新政,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增市场主体8.9万户,增长44.8%,平均每天增加240多户。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民生事业,北师大台州附中建成开学,市妇女儿童医院如期结顶。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二。出色完成G20杭州峰会维稳安保任务,社会和谐稳定。
2016年作为本届政府任期最后一年,我们全面完成了市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圆满收官。
各位代表!
回首过去六年路,充满曲折和坎坷。面对国内外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巨大调整,面对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巨大挑战,我们积极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六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扩投资稳增长。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坚持稳字当头,出台工业、外贸、房地产等多项政策,建立“五帮一化”机制帮扶企业,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经济保持稳健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1%和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1%;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9%和11.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9793亿元,年均增长19.4%。公路建设投资60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
台金高速东延段、沿海大通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金清新闸排涝二期完工,栅岭汪和洪家场浦排涝调蓄工程、东官河综合整治工程等加快推进,朱溪水库、市引水工程开工建设。三门核电一期即将投产,台州第二电厂、仙居抽水蓄能电站、中石化台州油库竣工投运。引进项目1011个,资金达1113亿元。直接融资1170亿元。设立11个市级产业基金,规模达84.3亿元。
(二)坚持不懈调结构促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从6.6:51.4:42.0调整为6.6:42.8:50.6。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6.5万亩、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农产品浙江农博会金奖数保持全省第一。建成股份合作农场55家,培育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3家、省级131家。市粮食批发市场、台州中心粮库建成投用。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实现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全覆盖。完成六大渔港经济区规划编制,建成标准渔港13座,“一打三整治”成效明显。出台“中国制造2025”台州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四换三名”。台州医药产业入选第六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温岭泵业等6个产业集群列入省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示范区试点,头门港医化园区成为国家首批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成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创成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成为国家级智能马桶产业质量提升示范区,“浙江制造”试点县数量全省第一。创建智能模具小镇等5个省级特色小镇。建成各类小微企业创业园95家。“个转企”近2万家。成为全国首批商标注册登记受理处,新增驰名商标37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新增上市企业18家,累计44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54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7.8%。引进“国千”28人、“省千”77人,数量居全省前列。全面深化对德合作,成为中德工业城市联盟“11+7”首批成员城市,浙江中德(台州)产业合作园挂牌。建筑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成为建筑强市。实施服务业强县(市、区)培育工程,1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加快建设。万达广场、银泰城、新日用品商城等一批现代商贸设施建成投用。方林二手车市场被认定为省五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实现全市零的突破。天台山和神仙居景区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临海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通过国家5A级景区资源质量评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3%。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省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市,浙江中非国际经贸港运营。培育淘宝村107个,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三)突出重点抓改革激活力。被国务院确定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列入国家部委的改革试点34项、省级改革试点62项,七大领域200项改革全面推进。小微金改形成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率先在全国建设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设立信保基金,创建浙江(台州)小微金融研究院,发布全国首个小微金融指数,成为全国首个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受理点,办理量占全国的31%。国家民间投资创新综合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等国家级改革试点扎实推进。行政审批“1+7”系列改革和“五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全省领先,商事制度改革全国领先。市县同权改革不断深化,市本级审批事项减少60%,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取消。天台成立全省首个县级行政审批局。
(四)统筹城乡治环境提品质。编制台州城市群规划,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城市化水平由55.5%提高到61.3%,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16平方公里扩大到145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基本成型,商贸核心区、月湖绿岛新区、绿心生态区等加快建设。内环路建设接近尾声,台州大道、市府大道东延等一批骨干道路即将竣工。开通每日2趟台州至上海始发高铁列车。市规划展览馆、博物馆和客运总站等建成投用,市科技馆建成。省级海绵城市试点顺利推进,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多城同创”捷报频传,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文明城市提名城市。铁腕推进医化行业整治提升,全市医化企业由1000多家整治到114家,退出恶臭项目216个,主城区告别化工恶臭。“五水共治”获省首批“大禹鼎”,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全部达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行政村基本覆盖。“三改一拆”拆改总量和拆后土地利用率居全省前列,累计拆违1.2亿平方米、“三改”1.2亿平方米。“交通治堵”成效明显,市区公交分担率由不足5.5%提高到15.7%。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5个县(市、区)建成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打造93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培育建成140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建成69个农家乐特色村。启动135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古村落普查建档走在全国前列。6个中心镇成为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培训农民31万人次。成为新农村电气化市。
(五)主攻沿海拓平台促开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列为全省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编制完成台州湾、三门湾、乐清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三湾联动”格局加速形成。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562平方公里的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成30平方公里核心区块,一个产城融合、高品质的产业集聚和对外合作大平台已经形成。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医药健康等产业发展成效明显,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玉环漩门三期、临海北洋涂一期、温岭担屿涂等项目完工,沿海围涂22.8万亩。加快建设136平方公里的头门港新区、36.9平方公里的温岭东部新区、32平方公里的三门滨海新城。头门港建成开港,台州人民期盼已久的金台铁路和沿海高速全面开工建设,从而拉开“一体两翼”市域大框架,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新增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启动。浙台(玉环)经贸合作区加快建设,大麦屿港区列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对台直航常态化,玉环成为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健跳港区实现临时对外开放。进出口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经验全国推广。大陈岛列为全省首个海洋开发与保护示范岛。
(六)注重民生办实事谋福利。全市财政民生投入1465亿元,年均增长16.9%。累计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141项,投入200多亿元。新增就业52万人,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市创建,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新增32所省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8.8%,省标准化学校比例达94.2%,高考录取率达89.9%。台州学院应用型办学迈出扎实步伐,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台州广播电视大学搬迁新校园,台州技师学院获批筹建并开始招生。公立医院改革顺利推进,“双下沉、两提升”成效明显,分级诊疗和全科医生签约制度全面实施,千人床位数、医生数和护士数分别提高59%、42%和74%,人均预期寿命达79.12岁,主要健康指标居全省中上水平。组建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恩泽医院建成投用,市第二人民医院顺利迁建,市公共卫生中心(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等加快建设。完成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任务,创建78家省级放心农贸市场。稳妥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六连降”。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建成933个农村文化礼堂。台州府城墙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三门祭冬”列入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名录。仙居被命名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实现省体育强县全覆盖,成功举办两届台州国际马拉松比赛,被中国田径协会评为银牌赛事,市少体校(全民健身中心)建成投用。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544家,居全省第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扩面,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险并轨提标,新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6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7.9万人。交付保障房2.3万套。市儿童福利院建成投用。开展第三次农业普查,基层统计基础增强。浙江佛学院天台宗佛学院、浙江道教学院建设通过评估,济公故里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长潭水库38米线以下移民动迁安置全面完成。“智慧水务”加快建设,市应急(防汛、森林消防)指挥中心和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基本建成,连续11年台风灾害影响人员零死亡。外事侨务、气象、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老干部、关心下一代、慈善等工作不断加强。
(七)创新治理强法治促和谐。自觉接受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619件、市政协委员提案2083件。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依法惩处一批腐败分子。重视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全市“三公”经费下降63.6%。注重发挥法律顾问等专家团队决策咨询作用。基层协商民主有序推进。“六五”普法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有效,《台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台州市城乡规划条例》两部地方性法规议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建立全市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12345市长热线服务质量居全国地级市第六。平安台州建设不断加强,实现“四连创”,获得“平安铜鼎”。社会治理创新扎实推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建立,刑事案件、交通和消防事故数逐年下降,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持续下降。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经验全国推广。人民防空、反走私综合治理和海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食品安全公众满意度逐年上升,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工作全国推广。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台部队建设,连续4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援疆等对口帮扶和支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各位代表!
回顾这些年不平凡的经历,我们感慨万千。过去六年,是我们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下,过坎爬坡、负重前行的六年;是我们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痛定思痛、艰难转型的六年;是我们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正义需求下,壮士断腕、大治环境的六年;是我们在“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激烈区域竞争中,磨砺成长、重振信心的六年。我们经受住了经济下行带来的历史性考验,保持了经济稳健运行,为赶超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努力,小微金融改革成为全国样板,综合信用指数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三,纳税人满意度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民生发展位列全国地级市第十三,创新指数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十一,法治政府建设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十,城市空气质量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十。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面对经济下行巨大压力,我们必须保持定力、创新转型,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以民营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台州最厚重的底牌和最靓丽的特色。这些年,不管金融危机多么风高浪大,我们始终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台州的嘱托,不遗余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持之以恒打好“拆治归”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实现“凤凰涅槃”,发展保持中高速,质量迈向中高端。历经磨难,台州实体经济的脊梁仍然坚挺。
——面对经济下行巨大压力,我们必须锐意改革、奋发有为,坚定不移优化发展环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营商环境对区域发展尤为重要。我们自觉将政府有为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小微金融改革,努力优化金融环境;大力加强科创平台建设,努力优化创新驱动环境;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政府自身改革,努力优化政务生态环境;着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努力优化法治环境。如果将台州经济比作汪洋大海中的一艘航船,那么金融就是压舱石,科技创新和政府自身改革就是双引擎,法治社会建设就是规则系统,四个方面协调发力,这艘航船就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面对经济下行巨大压力,我们必须着眼长远、集聚资源,坚定不移改善交通条件。台州要赢得区域发展主动,必须加快融入长三角都市圈。这些年,我们始终把交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勒紧裤带、砸锅卖铁”的决心,全面打造升级版的互联互通,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开工,“三区两市”协同、“三湾联动”和全市域统筹发展的条件更加充分。在不远的将来,台州内外交通条件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面对经济下行巨大压力,我们必须秉持“民之所需、为政所向”,坚定不移提升群众获得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富裕起来的台州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和教育卫生条件的渴望从未像现在这么强烈。这些年,我们超常规加大教育、卫生等投入力度,民生短板加快补齐。我们义无反顾推进专项工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气治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走在全国前列,台州蓝成为常态,这成了老百姓最有获得感的福利。
——面对经济下行巨大压力,我们必须克难奋进、实干担当,坚定不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干事担当的干部队伍是推动发展的根本保证。这些年,我们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坚持以实干论英雄,始终不渝优作风、提效能,坚持不懈重实干、勇担当。在赶超发展的新长征路上,台州铁军正充满自信、意气风发地阔步前行。
各位代表!
过去六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励精图治、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和离退休干部,向驻台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在台省部属各单位,向关心、支持台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中还有不少问题,政府工作也存在不足。一是对照先进和标杆,我们不仅存在经济总量差距,还存在人均指标差距,不仅有发展速度差距,还有质量效益差距。二是科技和人才短板突出,高端开放合作大平台比较缺乏,民间投资增速放缓,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还需付出更大努力。三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消除,城乡统筹发展仍需加强。四是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五是安全生产事故多发势头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六是干部能力、作风还有不适应问题,一些地方懒政怠政依然存在,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我们一定要直面问题,克难攻坚,全力以赴做好政府工作,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二、今后五年发展目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无比欣喜地感到,台州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到。我们正挺立在过坎爬坡、喜迎曙光的台阶上,正拼搏在腾笼换鸟、转型升级新的层面上,正奋进在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跑道上。台州潜力无限、前景美好!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部署,有历年来的坚实积累,有善于创造的台州人民,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赶超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台州自信,强化抢抓机遇意识、赶超进位意识、裂变扩张意识、大抓项目意识、主动担当意识,干出台州力度,跑出台州速度,奋力跻身全省经济总量第二方阵。
今后五年台州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勇立潮头、裂变发展,奋力完成三大历史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浙江鲜活样板提供台州模块、台州经验,努力把台州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
“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既是发展定位,也是战略目标。建设独具特色的“山海水城”,就是要立足于台州独特的自然禀赋,以生态宜居为特色,打造山海相依、城水相宜、人水相亲的城市品质。建设底蕴深厚的“和合圣地”,就是要立足于台州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和合文化为精髓,打造古今交融、和合共生、包容大气的城市人文。建设实力强劲的“制造之都”,就是要立足于台州扎实的产业基础,以先进制造为方向,打造高新高端、智能智慧、集聚集群的产业高地。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我们要围绕三大历史任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在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基础上,努力实现“一个跨越”“两个突破”“三个倍增”“四个明显提高”,即到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跨越5000亿元大关,达到5500亿元,年均增长7.5%;工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研发经费支出和发明专利授权量、旅游总收入等指标倍增,实现“翻一番”;城市化水平、民生投入、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城市化率达到66%以上,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9000元和34800元。
一是奋力完成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历史任务,培育赶超发展新动能。以振兴实体经济为根本,壮大科技支撑,优化产权结构,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推动民营企业薪火相传。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台州行动计划,突出先进制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打响“台州制造”品牌。培育一批拥有国内市场话语权、比肩国际先进水平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10家以上百亿工业企业、五大千亿产业集群,打造国际“汽车城”“航空小镇”和“中国绿色药都”。
二是奋力完成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任务,构建赶超发展新支撑。系统推进交通、城建、水利、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手笔构建海陆空多元立体、便捷通畅的交通体系。推动以头门港为龙头的台州港“一港六区”综合开发。杭绍台高铁、金台铁路、沿海高速、杭绍台高速、市域铁路、路泽太高架、现代有轨电车等建成通车,加快形成15分钟市区交通圈、30分钟“三市”同城交通圈、1小时市域交通圈、连接省内和长三角主要城市1至3小时交通圈。完成台州机场改扩建,建设一批通用机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推进城乡建设。推进“五湖四环、一廊多带”都市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建设,全市域构建水上台州,积极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智慧台州”。
三是奋力完成补齐关键领域短板的历史任务,增强赶超发展新优势。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精准补齐短板,着力解决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平均数背后的大多数问题、指标外的群众真切感受问题,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法建筑带入全面小康。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理顺管理体制,加快市域中心城市人口集中、人才集聚,提高首位度和辐射力。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教育现代化市;实施“健康台州2030”行动规划,创建国家健康城市示范市和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省体育强市,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提升平安创建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
更多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文章:
1.2017年察右后旗政府工作报告
2.2017年长沙市芙蓉区政府工作报告
3.2017年桐乡市政府工作报告
4.2017年沂源县政府工作报告
5.2017年重庆市合川区政府工作报告
6.2017年柳州市柳南区政府工作报告
7.2017年柳州市鱼峰区政府工作报告
8.2017年柳州市融安县政府工作报告
9.2017年定南县政府工作报告
10.2017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论坛峰会]热门推荐
91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