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6 00:00:00苏萌 摄影培训
摄影术的诞生是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的,150多年来,它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中,总也脱不开照相机和胶卷的传统模式,代代相传,直至今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最新摄影基本常识,欢迎大家点击阅读。
摄影基本常识(一)---相机的分类
相机问世至今约150周年,由於时代的变化与科技的进步,已演变出许多种的类型,而想接触摄影就必须对这些相机有最起码的了解,以下便是依不同的分类法予已分类,大家可作为参考:
(一)依观景器系统区分拍摄照片时,我们观看拍摄目标、范围的玻璃窗便是观景器
1.单眼反光观景器系统:这是目前最普遍的相机观景器,它是利用镜头後面的反射镜将镜头所捕捉到的画面加以反射,再利用五口镜加以折射,使我们从观景器中看到正立的影像!
2.透视观景器系统:它没有所谓的反射镜及五□镜,光线是直接经由观景器进入我们的眼睛,再作较近距离的摄影时,底片成像的范围与观景器中的影像范围会有不同,既所谓的视差!
3.双眼反光观景器系统:此种相机拥有上下两个镜头,上面的镜头担任观景器的任务,下面的才是实际拍摄的镜头,此系统会因为上下镜头位置的不同而加大视差!
(二)依对焦系统区分
1.手动对焦:对焦就一张照片而言是很重要,所谓的对焦便是调整对焦环,透过观景器的预视,使影像清晰的成像於软片上。若利用手调整对焦环来完成对焦的工作,而不是靠相机自动对焦,便称为手动对焦!
2.自动对焦:而自动对焦的相机则是利用内置的马达来驱动调整对焦环,不需手动,但自动对焦的相机必须要配合自动对焦的镜头,才可发挥此项功能,若不习惯的话,则可利用相机上的自动/手动的切换扭,变成手动。若是自动对焦的相机接上手动对焦的镜头时,便只能利用手动对焦。目前较新型的电子式相机,不管单眼的相机或是双眼的傻瓜相机(无法更换镜头),便是这类型的相机。而较老式的相机大多属於手动对焦。
(三)依相机使用的软片大小来区分:
1.使用35mm底片的相机---135相机底片大小24mmx36mm,这是目前大众最常使用的底片。
2.使用布朗尼底片的相机---120相机此种相机可装3种不同大小的底片:~57mmx57mm(简称6x6)~56mmx70mm(简称6x7)~60mmx69mm(简称6x9)
3.使用软片盒的相机插盒式装片的相机有两种规格---126相机---110相机4.使用特殊底片相机16mmor4x5inchor8x10inch.
摄影基本常识(二)---镜头
最原始的相机是一个开有小孔的暗箱,景物反射的光线通过小圆孔,再射到感光片上,因光线是散发的,通过小孔会继续散开,原本由点发出的光线在感光片上是形成圆,影像便由许多的圆而不是点构成,自然不够清晰,於是发明了透镜来取代圆孔.单一凸透镜片是最简单的透镜,但仅比小圆孔还好一点,影像并不够清晰便造成像差.若用多片透镜组合,使各片透镜的像差减到最小,就是现在所有相机普遍采用的复式镜头.在介绍镜头前,必须先解释一下″焦距″这个名词,就单式镜头而言,焦点与镜头中心点的距离便是焦距;复式镜头的焦距俗说是焦点与光圈位置间的距离,实际上是焦点与镜头後节点的距离,望远镜头的後节点远在最前镜片之前,广角镜头则在最後镜片之後,所以依镜头设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便以焦距的分别来介绍镜头:
1.标准焦距镜头:他的视角约50度,也是人单眼在头和眼不转动的情况下所能看到的视角,所以又称为标准镜头.一般初学者多由标准镜头开始练习,待进步到标准镜头不够用时再换其他镜头.35mm相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多为40mm,50mm或55mm.120相机的标准镜头焦距多为80mm或75mm,相机片幅越大则标准镜头的焦距越大.
2.广角镜头:因摄影角度广而得名,适用於拍摄距离近且范围大的景物,又能刻意夸大前景表现强烈远近感既透视.35mm相机的典型广角镜头是焦距28mm,视角为72度.120相机的50,40mm的镜头便相当於35mm相机的35,28mm的镜头.
3.长焦距镜头:适於拍摄距离远的景物,景深小容易使背景模糊主体突出,但体积笨重且对动态主体对焦不易.35mm相机长焦距镜头通常分为三级,135mm以下称中焦距,135-500称长焦距,500以上称超长焦距.120相机的150mm的镜头相当於35mm相机的105mm镜头.由於长焦距的镜头过於笨重,所以有望远镜头的设计,既在镜头後面加一负透镜,把镜头的主平面前移,便可用较短的镜体获得镜体获得长焦距的效果.
4.反射式望远镜头:是另一种超望远镜头的设计,利用反射镜面来构成影像,但因设计的关系无法装设光圈,仅能以快门来调整曝光.
5.巨像镜头(marcolens):除作极近距离的巨像摄影外,也可远摄.镜头型式焦距(mm)摄影角度鱼眼镜头8180超广角镜头1511020942484广角镜头28743562标准镜头5046中焦距镜头85281052313518长焦距镜头200124006超长焦距镜头600412002以上是镜头大约的分类,希望可作为各位的参考!
摄影基本常识(三)---光圈
照相机的镜头有一个控制透光量的装置,就叫光圈.光圈开的大,透光量便大;开的小,透光量便小.但只靠光圈还不能完全描述作用於软片上的光线强度,镜头与软片间的距离也有关系,也就是和镜头的焦距有关系.焦距小光圈离软片较近,光线的作用便较强.有一个名词--光圈系数,光圈系数是将镜头焦距除以光圈的直径所得的值,用f表示.例如有甲乙丙三镜头,甲镜头的焦距为50mm,最大光圈直径为25mm,则光圈系数是50/25=2,我们说它是f2的镜头;乙镜头的焦距为35mm,最大光圈直径为17.5mm,光圈系数是35/17.5=2,我们也说它是f2的镜头;丙镜头的焦距为100mm,最大光圈直径为25mm,则光圈系数是100/25=4,我们说它是f4的镜头.乙镜头的孔洞比甲镜头小,但光圈系数相同,於是透光到软片上的强度是一样;甲丙镜头的孔洞一样大,但光圈系数不同,於是透光到软片上的强度是不一样的.所有相机镜头的光圈都已标准化,就是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等.光圈的功能有二:
1.控制光量的透入:光线透过镜头射到软片的强度是和光圈系数平方成反比,也就是相邻两级的光圈作用於软片上的光线强度有两倍的关系.f2是f2.8的2倍,f2.8是f4的2倍.
2.调节景深:所谓的景深,就是镜头对焦处前後所能成像清晰的范围,它镜头焦距,光圈,及被摄景物主体的距离有关,镜头焦距越短,光圈越小,被摄物的距离,景深越大清晰的范围越大,反之亦然.所以就光圈来讲,小光圈景深大,清晰细密的表出远近的明锐感;大光圈景深小,则可使主体突出,表现主体以外前後主题的模糊感.值得一提的是,若要前後景物都清晰,应使用小光圈,但以小到能涵盖希望的景深即可,不必过小,过小便会受到绕射的影响,反而降低其解像力!
摄影基本常识(四)---快门
相机的快门是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机关,快门经常处於关闭状态,已防装在相机内的底片露光,摄影时将它一开一闭,让透过镜头的影像光线作用於软片上。早期的座架式相机没有快门装置,仅备一镜头盖套在镜头上,取景对焦时取下镜头盖,套上镜头盖再装感光片,摄影时将镜头盖掀开一刹那时间遂即盖上。现在快门已进步到由机械或电子操纵开启时间。快门的功能有二分述如下:
1.开启时间的长短来控制透入光量的多寡。假若被摄体的明度和镜头的光圈不变,快门开启时间长,作用於软片的光量多,快门开启时间短,作用於软片的光量少。快门开启时间的长短叫做快门速度(Shutterspeed)。为便於调整曝光,镜头快门相机的镜头上装有快门速度调整环,焦面快门相机(较普遍)的机身上装有快门速度调整环。在快门速度调整环上,将快门速度分为若干级。为配合光圈调整曝光,每相邻两级的快门速度也是二与一之比。所有各种相机的快门速度分级都以标准化,即4,2,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1/2000,1/4000,B,T。
快於一秒的快门速度的刻度只用2,4,8...等分母数字表示,分别代表1/2,1/4,1/8.....,一秒及慢於一秒的用不同颜色数字标示。B为Bubble的缩写,代表按下快门钮时快门便开启,放松便关闭。T是Time的缩写,代表按下快门钮时快门便开启,再按一次才关闭。
2.配合光圈曝光:摄影曝光正确,才能产生层次丰富细节清晰的照片。曝光要正确,必须按照软片速度与光圈强弱,将快门速度和光圈适当配合。
摄影基本常识(五)---曝光
曝光值是用一定速度的底片,将快门速度与光圈系数相配合表示曝光量的数值。曝光值的计算方法是以ISO100为基准,令光圈系数f1,快门速度一秒的曝光量为零,亦即EV为0,由0起顺序排列0,1,2,3,4,5......,分别代表逐项减半的曝光量,亦即每相邻两值的曝光量为二与一之比。曝光值为1的曝光量是为0的1/2倍,可以是f1.4,1秒。曝光值为2的曝光量可以是f1.4,1/2秒或f2,1秒。同一个曝光值可有许多不同的快门速度和光圈系数的组合,其曝光量都一样。
f11,1/60秒和f8,1/125秒和f4,1/500秒的曝光值都是13,表示曝光量相等。凡快门速度与光圈系数可做不同的组合而产生相等的曝光量者,称为曝光对等律。以下便是以ISO100/21为基准的曝光值,各位可以比较看看:
f | 1 | 1.4 | 2 | 2.8 | 4 | 5.6 | 8 | 11 | 16 | 22 | 32 | |
EV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v | 1 | 2 | 4 | 8 | 16 | 30 | 60 | 125 | 250 | 500 | 1000 |
摄影基本常识(六)---滤光镜(Filter)
摄影时基於某些目的,需要用一种镜片阻挡某些波长的光线,使其不通过镜头进入相机,或限制其通过的分量,这种镜片就叫做滤光镜,又称滤色镜,滤光镜大致分为六类:
(一)对比滤光镜:用在黑白摄影改变被摄景物某一色调以提高对比的滤光镜,又称反差滤光镜。对比滤光镜的运用原则是,要使某色彩在照片上的色调变浅时,采用通过该色光的滤光镜,要使某色彩在照片上的色调变深时,采用吸收该色光的滤光镜。例如拍摄带有绿叶的红花,若红花与绿叶的明度相当,则在照片上的色调几乎没有差别,可用通过红光的虹色滤光镜,使红花的色调变浅。一般用较重要的对比滤光镜有六种,每一种又分成浅中深三级:
1.红色滤光镜:吸收绿蓝紫色,主要通过红色,次为橙黄色。
2.黄色滤光镜:吸收蓝紫色,主要通过黄色,次为红橙绿色。
3.橙色滤光镜:介於红色和黄色滤光镜之间。
4.绿色滤光镜:吸收红橙蓝紫色,主要通过绿色,次为黄色。
5.黄绿色滤光镜:介於黄色和绿色滤光镜之间。
6.蓝色滤光镜:吸收红橙黄绿色,主要通过蓝色,次为紫色。
(二)紫外线滤光镜:简称UV,紫外线是看不见的的光线,但软片对其的感应却很强,所以拍摄风景时宜利用紫外线滤光镜来吸收远景的紫外线,以减小其对底片的作用,加强影像的清晰度。又有名为天光镜(skylightfilter)者,也是紫外线滤光镜的性质。
(三)中色滤光镜:简称ND,中色滤光镜对各种光的吸收率相等,是用来减低通过镜头的光量。当使用最小光圈或最快快门,还曝光过度时,便需要中色滤光镜来减低曝光值。它分为二倍、四倍、八倍三种,所谓的倍数是只曝光倍数而言。
(四)偏极滤光镜:简称PL,它是由许多方向一致的极小晶体构成,从天空,水面,非金属光滑表面某个角度反射的光线会被偏极.若在镜头上装偏光镜,既可管制这些反光,把它消除或减弱,以表现物体的质地.它大约有以下四个功能:
1.控制天空的色调:彩色摄影若要加深蓝天的彩度,可使用偏光镜,树木和水面的彩度也会因部份反光被吸收而加强。
2.控制物体的反光:从非金属光滑表面所反射的光,用偏光镜来控制是很理想的,例如拍摄橱窗内的商品或隔著水面拍水底的景物等,其中又以三十度左右斜对反光面较有效。
3.提高彩度。
4.代替中色滤光镜:偏极滤光镜的曝光倍数和四倍的ND相近,所前者可以代替後者。
(五)红外线滤光镜:他吸收紫外线以外的所有可见光线,仅通过红外线。专用於红外线软片摄影。
(六)色温平衡滤光镜:彩色软片是针对标准色温而设计的,使蓝绿红三层乳剂的色感和速度达到平衡,以求色彩平衡。但太阳光线早晨到黄昏的色温不同,阴天晴天的色温也不同,灯光色温因电压而不同。当光源的色温不符合软片色温的要求时,便会呈现偏色,需要用色温平衡滤光镜。
摄影基本常识(七)---初学者常犯的毛病
1.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常常看到公园里留影的人们,摄影者与被摄者离的远远的,而使用的相机并不带有变焦镜头,自然我们可以断定这不会是一张成功的留影。因为摄影者搞不清他所要表现的是什么,是人物,还是风景?从构图安排和主题构思上讲,照片只能包含有一个主体,而其它内容应以主体为中心,起陪衬作用,并更好地突出及表达主体内涵。
从室外的风景照而言,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1)以人物为中心。绝大多数情况应归在此列。我们到风景点旅游或是周日到公园闲庭信步,拍下留影照主要作为日后的美好回忆,可选择代表性的建筑、花丛、草地、湖水等等背景来衬托主体人物。人物在画面中应占据主要篇幅,成为视觉中心,若能进一步通过表情、动作等内容生动再现人物的内在气质,那必将使其值得永久珍藏!
(2)以风景为中心,用人物作点缀。多用于表现特别的景致。如拍大佛像,以画面中占了很小比例的人来反衬佛像之大,以表现古文明之伟大成就;再如杭州太子湾公园,春天草坪养护期间,圈起保护的大片大片嫩绿的草地连绵至远处墨绿的青山,再加上孩子们吹的泡泡随风飘逝,形成绝妙的人造自然景观,在构图中把绿色作为主体,人物点缀其生机,以展现那种人间天堂的美景。
2.阴阳脸与黑面鬼
这里指的是拍摄人像时由于不注意光线运用所造成的后果。“阴阳脸”是指人像面部受到90度侧光的照射,一半黑,一半白。这种方式的拍摄往往表现强烈的戏剧效果,若作为生活摄影就不太合适。“黑面鬼”是指逆光人像曝光不足的后果。若拍摄人物背影或侧面,倒是可以达到剪影效果,而拍摄正面人像,最好是适当加以补光,比如用闪光灯或是反光板之类的工具加以弥补。对于初学者,往往不注意光线在整体构图中的作用,或者总是习惯性地使用一成不便的某种光线,所以难以提高。先了解光线的基本知识,再动手实践,勇于突破,才能跨越自己。
3.头上长树
由于照片的平面造型特点,一不小心,容易把远处的树枝、电线杆“嫁接”到主体人物上,仿佛从头上长出来一样,使原先可能很好的照片美中不足。其实只要在拍摄的时候,稍加留意,再通过变换角度就可以避免。事后还可以通过软件修正的方式加以解决。
865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