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传播的特点

2016-10-21 00:00:00嘉辉 微媒体认证

  微博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你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你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在微博上发布内容供别人浏览。发布的内容一般较短,例如140字的限制,微博由此得名。

  第一,微博的内容生产难以控制

  首先,微博发布信息相当便利,它集成了Web2.0时代网络传播的诸多优势,拥有论坛的跟帖功能、贴吧的发帖功能、QQ的好友添加功能、聊天室的即时发布功能,还具有便利的多点发布功能和强大的转发功能。其次,内容审核流程缺位。在微博上,网民不单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信息出现多源性。网民在论坛上发帖和在新闻后面写评论,都有网站管理员进行“把关”和“审帖”,由于微博的信息数量太大,微博平台管理者无法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全面审核,微博上的博文基本由博主自己把关,信息可靠性难以保证。

  第二,微博的内容质量难以保证

  每条微博不超过140字的规则,使它的内容生产门槛极低。由于缺乏专业性和自身的局限性,微博博主经常没有完整准确地了解新闻事件,就道听途说或者断章取义地发布出来,有时会夹带着一些对社会不满的情绪,描述的信息与事实严重不符。操控网上舆论的“水军”和“网络打手”,甚至不惜扰乱社会秩序,有意发布倾向性极强的信息。

  第三,微博的传播过程难以控制

  微博博主一般能够让他的追随者产生比较强的信任感,一旦博主不慎发布或转发错误信息,就容易在圈子里产生很大影响,并且被他的追随者们层层传播而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妨把微博的这种传播方式定义为“涟漪式传播”,就像在一个池塘里,水面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成为振源(信源),产生振动(发出信息),每个振源的振动都会引起涟漪(传播),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张,在它的影响范围内,随时会有新的振源(信源)出现,并产生自己的涟漪扩大影响范围;不同的振源产生的涟漪可能会有重叠,会有干扰。对于这样的传播方式,既难以像管理传统媒体一样从信息出口严格把关,又难以对信息传播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

  第四,在信息接收方面有群众基础

  随着信息传播的多渠道化,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和依赖性正在逐步降低,不少时候,人们对有把关人的信息也会持怀疑态度,而对亲友或是比较熟悉的人传播的信息,反而有比较强烈的信任感。信息缺少把关也是有两面性的,它既是新媒体的短板,也是新媒体的优势。由于微博审核机制的缺位,在较简略的审核流程里,很多真实的消息不会因为各种现实利益而被过滤掉,它的信息比普通媒体更具有原生态特征,很多时候没有对信息进行主观的取舍,能够直接反映人们的所见所闻,真实描述发生的客观现象。这样的信息容易得到众多网民的认可,赢得网民的追随和信赖。很多网民更愿意接受这样的信息传递和信息收集方式,这成为微博信息迅速传播的群众基础。

  传播学有这样的观点,对信源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传播者的信誉,一个是传播者的专业权威性。从传播者信誉的角度看,很多人对博主的信任程度可能不亚于其他媒体,然而从专业权威性角度看,微博的博主一般是不如专业媒体的。由于微博信息鱼龙混杂,出现严重的重复超载,让受众目不暇接,有效信息的提取也较为困难,随着微博的发展,微博信息的公信力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人们在面对海量信息难辨真伪后,会转而寄希望于权威媒体对信息的提炼。

[微媒体认证]相关栏目推荐
查看更多
上一篇:微媒体的广告设计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