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4 00:00:00苏萌 乐器培训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古琴泛音弹奏技巧教学,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琴曲结构
琴曲一般具有:"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尾声"的琴曲结构。此外还有一些远古的琴曲,从其他音乐体裁移植过来的琴曲,以及专为伴奏歌唱的琴曲等,它们又有自己特殊的曲式。
(1)散起:
在琴曲的开始,有一段自由节拍,速度徐缓的散板,琴家称为"散起"。它的曲调性不一定明显,主要是运用主音、属音把调性确定下来。它的长短决定于全曲的规模和表现需要,形成全曲有机构成的一部分。
(2)入调:
经过充分酝酿准备之后,开始展示乐曲的主要音调。这时节拍已经纳入常规, 曲调性也大大加强,琴家称为"入调"。一些形象鲜明、悦耳动听的主题音调在这一部分依次出现,经过重复、对比、变化、发展后,把音乐逐渐推向高潮。高潮的部分往往是在加快速度、展开音域和 加强音色对比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些加强曲调力度的双音,也常常用在这些地方。这一部分常常要占全曲一半以上的分量,是构成琴曲的主要部分。
(3)入慢:
高潮之后,情绪逐步平稳下来,进入琴曲的"入慢"。这时往往利用明显的节奏对比或调性变化,把乐曲引进一个新的境界。
(4)复起: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琴曲中,有时还插入带有结束意味的素材,或部分地再现前面的主题,或变形地重现前面的材料,称为"复起",使得乐曲有一波三折、欲罢不能的情趣。
(5)尾声: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发展变化,最后用泛音奏出轻盈徐缓的乐句,把全曲结束在主音上,造成余音袅袅的效果。许多琴曲的"尾声"就是这样构成的。
2:演奏形式
(1)琴曲独奏:
琴曲独奏指古琴的纯器乐独奏曲,可依其长度及段数分为小型、中型及大型者。
A:小型(长一、二分钟,二、三段的短曲)。
例如: 《玉楼春晓》(约一分、三段)
《良宵引》(约一分、三段)
《耕辛钓渭》(约一分、一段)
B:中型(约长三分至七分钟,六至八段者)。
例如: 《平沙落雁》(约五分、六、七段不等)
《梧叶舞秋风》(约三分、八段)
《醉渔唱晚》(约三分、七段)
《忆故人》(约七分、八段)
C:大型(约长七分至二十分钟,九段至四十段不等)。
例如: 《潇湘水云》(约七分、十八段)
《水仙操》(约八分、十段)
《渔樵问答》(约七分、十段)
《幽兰》(约十分)
《流水》(约七分、八九段不等)
《岛夜啼》(约十分、十段)
《秋塞吟》(约八分、九段)
《秋鸿》(约十五分、卅六段)
《渔歌》(约十四分、十八段)
《广陵散》(约二十多分、四十二段)
(2)琴歌:
附有歌词可供边弹边唱的称为琴歌。如《黄莺吟》、《古琴吟》、《古怨》、《阳关三叠》 、《湘江怨》、《胡笳十八拍》、《凤凰台上忆吹箫》、《慨古引》、《凤求凰》、《秋风词》等。琴歌的体栽一般来说较琴曲为短小简单。
(3) 琴箫合奏:
通常以低沉深远的洞箫或琴箫吹奏来配合琴曲。
(4) 琴瑟合奏:
【诗经】里说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可见古代就有琴瑟合奏的传统。清.庆瑞撰的【琴瑟合谱】, 正是古代琴瑟合奏传统的最佳证明。
(5) 合奏:
两张或以上(通常不超过四张)的古琴齐奏。
(6) 雅乐合奏
古书【周礼】、【仪礼】均有提及奏雅乐时琴与瑟、笙、排箫、钟、磬等乐器合 奏。雅乐的合奏谱则可见於明.朱载育【乐律全书】中的【旋宫合乐谱】及清.高宗敕撰的【诗经乐谱】。
(7) 其他:
现代的演奏手法有运用现代配器、和声、对位等手法,将传统曲目改编为合奏、 合唱及重奏等形式。近年来,欧美音乐界对中国的古琴音乐极为重视,研究、演奏古琴的人越来越多。
4:音色与音域
古琴共有三种音色。
一为散音,即右手弹空弦所发的声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
二为按音(实音),即右手弹弦,左手同时按弦所发的声音,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
三为泛音,即左手对准徽位,轻点弦上,而右手同时弹弦时所发清越的声音,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磐。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标记(不限定在13 个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与徽之间),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
古琴音域共四组又一个二度,计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和按音一百四十七个。
5:指法
(1)右手指法:
主要为抹、挑、勾、剔、打、摘及其不同的组合如轮、锁、双弹、如一、叠涓、 拨、刺、伏、撮、打圆、历、滚、拂等。
(2)左手指法:
主要分为按音与滑音两种。按音有跪、带起、拳、推出、同声、爪起、掐起。滑 音有吟、猱、绰、注、撞、逗、唤、上、下、淌、往来、进复、退复、分开等。
6:古琴的音乐意境
中国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都讲求"意境",并以此为最高的审美准则。意境一词最早来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他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意"即: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流露;"境"即:外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反映、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蕴涵着无穷之味和不尽之意,使人回味。
86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