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委关于北京新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解读

2017-03-16 00:00:00小静 中小学辅导

  新修订的《规范》涵盖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重要范畴,从学习生活到社会交往,从个人习惯到公共生活规矩,凸起了导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特色。下面是小编精选的教委关于北京新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解读,欢迎参考!

  【教委关于北京新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解读】

  《规范》共包括爱党爱国爱人民、勤奋学习、健康身心、勤俭自立、爱护环境、热心公益、文明上网等15条。一方面保留了热爱祖国、孝敬长辈、尊敬老师、关心同学、尊重他人等2004版《规范》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另一方面,对保留内容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同时强化了遵纪守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保护、国际交往等方面的要求。

  新修订的《规范》共15条,涵盖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重要范畴,从学习生活到社会来往,从个人习惯到公共生活规矩,突出了导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

  新《规范》强化正面倡导 减少约束性要求

  新修订的《规范》,保存了如酷爱祖国、孝顺长辈、尊重老师、关怀同学等2004版《规范》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传统美德、应长期保持的内容;但同时,对保留内容赋予了新的时代意思,强化了遵纪遵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维护、国际交往等方面的要求。

  新《规范》针对当前中小学生行为表示的凸起问题,强化正面提倡,大幅减少束缚性要求。

  例如针对学生挥霍景象,提出“节俭资源,水龙头顺手关紧,不必灯时随手燃烧,用餐不剩饭和菜”的详细要求;针对学生在公共场合存在的不文化行为,提出“观看上演或竞赛时,遵照场馆要求。在藏书楼阅览或博物馆参观时坚持宁静”。

  同时新《规范》力求具体、可行、可检测。如要求学生做到“服从父母的教导,主动与父母交换,礼貌答复问话”。在社会生活中,做到“尊重他人隐私,不妨害他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为辅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规范》提出“意识并遵守交通标记、标线和信号灯。乘坐公交车、地铁及购物时自发排队,主动给老幼病残孕人士让座,公共场所靠右行走”。为培育学生自愿服务精力,提出要“主动进行实名志愿者注册,踊跃加入校内外公益运动和志愿服务”。

  北京八中校长王俊成认为,新《规范》将原有的条目进行归类、精简、凝炼,内容更加清楚明了,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进步了。从语言描写方面看,大大减少了教诲性的语言,如“不”,变管教性要求为正向引诱,更易被学生接收。

  新《规范》行为要求更细化

  新修订的《规范》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国度、人与天然四个维度研讨断定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学习生涯中所波及的基础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学生必备的、要害的行为请求。

  首都师范大学田国秀教学以为《规范》的落脚点必定是举动,新修订的《规范》每一条都落实到领导中小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确切体现了“行为规范”的定位与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导学部传授石中英认为,此次修订《规范》不仅涉及到学生与自我的关联,且涉及到学生行为与别人、与社会、与国家、与做作的关系;很好地总结了中小学在破德树人方面的实际教训,将一些广泛有效的做法加以概括和演绎,如传承中华优良文化传统、尊敬世界各地文化差别、自动进行实名意愿者注册、公道应用网络等,体现了较强的时期性。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高一年级郭佳祺同学表现,当初传统节日同窗们只晓得元宵节吃汤圆,端午包粽子,但节日文明的内涵却少有人知,新《规范》中偏偏提出了要知道传统节日的内涵。

  将学生行为规范纳入综合素质评估

  北京市教委相干负责人介绍,市教委要将学生行为规范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研究制订《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为打算》,晋升中小学生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社会义务意识、生态文明意识。

  少了76个“不”,更显亲切

  1月4日下午,市教委正式公布《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6年修订)》,将以往的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学生行为规范“二合一”。新规范减少说教用语,精简76个“不”字,更加亲切,同时明晰志愿服务、网上行为规范等。市教委表示,学生行为规范表现将纳入每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

  中小学规范“二合一”

  2015年,教育部颁布新版《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或修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因此,市教委组织专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北京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修订,历时一年。

  新规范共15条,1000余字,将现行《北京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北京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合一”,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规范发布实施后,2004年印发的《北京市中小学生守则》《北京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北京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废止。

  不攀比等7个“不”保留

  不仅字数少了,新规范还大幅减少说教用语,强化正面倡导。据记者统计,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精减了76个“不”字。

  旧版小学生规范中有26个“不”字,中学生规范中有57个“不”字,例如“不打架”“不骂人”等。新规范中,“不”字只剩下7个,例如“生活不攀比”“未经父母或监护人同意,不在外边留宿”“不接受陌生人赠予的物品”“不说谎”“不作弊”“不妨碍他人的工作”“用餐不剩饭和菜”。

  北京八中校长王俊成认为,新规范语言描述上大大减少了教导性的字眼儿,变管教性要求为正向引导,更易被学生接受。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认为,新规范大大减少了否定性、负面性和禁止性要求,强调积极价值引领,注重鼓励和激励中小学生的内在道德性,强化积极品质。

  团结同学要“多做自我批评”

  近来,“校园霸凌”事件引发社会关注,新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强调关爱同学,互相尊重。

  旧版小学生规范第八条规定,“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欺侮同学,不打架,不骂人。”这种“禁止性”的规范效果并不明显。新规范中提出了“团结同学”的具体办法。例如“关爱同学”“同学之间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善于发现、乐于学习同伴的长处和优点,分享彼此的成长进步”“发生矛盾时多做自我批评”。

  新规范易操作重培养

  与旧版规范相比,新规范的要求更加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照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新规范针对学生浪费现象,提出“节约资源,水龙头随手关紧,不用灯时随手熄灭,用餐不剩饭和菜”的具体要求;针对学生在公共场所存在的不文明行为,提出“观看演出或比赛时,遵守场馆要求。在图书馆阅览或博物馆参观时保持安静”。

  除了约束行为,新规范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孝心、爱心、公益心。例如在家庭中,新规范要求学生做到“听从父母的教导,主动与父母交流,礼貌回答问话”;社会生活中,学生要做到“尊重他人隐私,不妨碍他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为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新规范提出“认识并遵守交通标志、标线和信号灯。乘坐公交车、地铁及购物时自觉排队,主动给老幼病残孕人士让座,公共场所靠右行走。”为培养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新规范提出要“主动进行实名志愿者注册,积极参加校内外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明晰上网行为

  新版规范还对学生的上网行为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应“合理使用网络,浏览健康内容。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以规范、文明语言发表网络言论,传播正能量”。而旧版规范中只是简单要求学生“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田国秀表示,新规范更加细化,每一条都落实到引导中小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体现出“行为规范”的定位与特征。史家胡同小学特级教师万平认为,新规范的具体要求和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接轨了。

  此外,新《规范》的内容针对当前中小学生行为表现的突出问题,强化正面倡导,大幅减少约束性要求。例如针对学生浪费现象,提出“节约资源,水龙头随手关紧,不用灯时随手熄灭,用餐不剩饭和菜”的具体要求;针对学生在公共场所存在的不文明行为,提出“观看演出或比赛时,遵守场馆要求。在图书馆阅览或博物馆参观时保持安静。”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要将学生行为规范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研究制定《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中小学生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引导每一名学生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


更多新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相关文章:

1.2017年关于新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解读

2.2017年最新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发布

3.教委关于北京新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解读

4.2017北京市新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解读

5.2017年教委发布新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6.2017年北京发布新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7.2017年关于北京新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解读

8.2017新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解读及全文

9.2017有关北京新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解读

10.解读2017年北京发布的新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中小学辅导]相关推荐

[中小学辅导]相关栏目推荐
查看更多
上一篇:2017年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在线视频观后感 下一篇: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倡议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