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2 00:00:00少芬 资本运作
近年来,湖南省津市市民政局借助国家保障民生的倾斜政策,加大民生争资融资力度,强化民生资本运作,扩大民生保障效益,近五年来先后筹资2亿多元,创造条件承担起了全市弱势群体生活保障、优抚对象安置、五保老人供养、受灾群众救助、社会公共福利建设等重任。津市市在民生资本运作的过程中,主要是创造性地实施了“五策”,不仅实现了民生保障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调动了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确保了共享和谐幸福生活。
对策之一:在困有其“保”上布局三道底线,通过民生资本保底运作,让困难群体享受和谐生活的“幸福感”
坚持以保障民生为本、以兜底保障为要,按照资金运筹争资、配资、筹资三措并举;资金管理专款、专用、专管三控并重;资金作用低保、医保、五保三保并行的“三三”路线,构建起了三道民生保障线,让困难群体充分享受到了和谐生活的幸福感。
1、最低生活保障线。采取应保尽保、全面覆盖的负重举措,将全市城乡18658名特困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城市低保金从2007年的人均80元/月提高到了178元/月,农村低保金也从人均30元/月提高到了78元/月,民政局被评为全省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将全市1058名供五保老人纳入供养保障,分散供养标准从五年前的每人825元/年增加到现在的1500元/年,集中供养标准也从每人825元/年增加到现在的3600元/年,津市被评为全省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另外,还建立社区低保超市23个,长期为弱势群体提供及时、便利、有序的无偿援助。
2、大病医疗保障线。在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中,民政局共资助12343名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7528名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后对城乡60513人次实施救助,共救助资金1147.68万元,仅2012年就累计医疗救助3025人次,救助金额474万元。同时,还对贫困居民的小病医疗问题也给予了机制化的关爱,全市共建立慈善药店5家、慈善医院2家,对低保对象提供医药、医疗的优质、优价等优惠服务,形成了完整的城乡特困群体医疗救助体系。
3、捐资助学保障线。主要采取政策倾斜保障,对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民政倾斜救助,对大、中专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贫困助学补贴;社会倾斜捐助,通过慈善总会组织社会各界开展“一对一”牵手助学。近些年来,共筹集助学资金1000多万元,救助贫困学生20000多人次,确保了每一位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让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恩泽到了每一个弱势群众。
对策之二:在退有其“业”上激活三个要素,通过优抚资本网络运作,让涉军群体迸发自主创业的“责任感”
为了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优抚不稳定因素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津市民政局从激活培训、安置、关爱三个要素入手,通过筹资培训、专资安置、助资解困的资本网络运作,激发了涉军群体自主创业的责任感。
首先,是编制培训网络。通过构建退役士兵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城乡社区管理人才培训网络,先后培训复退军人950人次,推荐就业136人,帮助45名退役军人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复退军人万维轩通过“小企业”创业培训,创办的江南蚊香厂由小到大,后续参与创办的新型发酵厂发展成为了“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国酶制剂生产重点企业”,他也当选为津市政协委员、中国发酵工业协会理事。
其次,是构建就业网络。采取由安置单位出资,政府实施有偿转移安置,先后向民营企业、街道社区、社会公益岗位转移安置28人;采取政府出资购买就业岗位,鼓励复退军人自谋职业,市财政先后拿出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共安置495名复退军人自谋职业;通过开发劳务输出渠道,先后推介500多名复退军人到沿海城市就业。
第三,是打造关爱网络。广泛开展“爱心献功臣”、“双拥送温暖”、“优抚结对帮扶”等活动,通过对特困优抚对象及时送慰问款物、致富点子、创业项目、就业信息,已先后将389名困难退伍军人家庭纳入城乡低保,有137名下岗退伍军人被安置再就业。
对策之三:在灾有所“救”上构建三个体系,通过解危资本连锁运作,让受灾群体体验大爱无边的“真实感”
时刻把减灾救灾作为民政工作的最大忧患,通过资本在赈灾、救灾、减灾中连锁运作,形成了三个减灾救灾体系,为广大灾民提供了全覆盖救助,让大家体验到了大爱无边的人间真爱。
1、构建赈灾募捐体系。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津市民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开展赈灾义演,在第一时间组织全社会爱心募捐,共计捐款捐物170万元,向地震灾区献出了津市人民的一片爱心。
2、构建救灾救助体系。通过将津市农村危房改造挤进国家建设笼子,全程跟踪抓衔接、跑项目、做预案、造规划,近七年累积向上争资近5000万元,新建农村安居房512户,改造农村危房2184户。
3、构建减灾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减灾救灾职责延伸考核系统抓,完善应急预案超前抓,健全应急队伍保障抓,建立救灾中心指挥抓,组织灾后重建整合抓,并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措施、每一项目标、每一项责任逐一细化成可用数字规范运作和严密考核的网络,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救灾救助体系,确保了民政系统抗击洪涝灾害、抗击冰雪灾害、应对突发灾害、组织灾后重建的能力明显增强。
对策之四:在老有所“养”上实施三项建设,通过养老资本项目运作,让老龄群体感受敬老孝老的“优越感”
直面“银色浪潮”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民政局自加压力,负重奋进,从三个方面强化了养老资本项目建设,让老龄群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制度的优越感。
一是强化乡镇敬老院建设。为了不让农村“五保”变成“无保”,市政府制定了“三为主、三结合”的政策措施,即集中供养为主,与分散供养结合;政府投入为主,与多元投入结合;乡镇管理为主,与条条管理结合的办法,共多途径筹措资金近10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7个乡镇敬老院和5个村五保之家,已集中供养五保老人383人,集中供养率已达29%。
二是强化街道托老所建设。通过整合城市社会资源,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投资1500多万元,兴办托老机构15家,提供养老床位810个,对养老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三是强化市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筹资近3000万元建成了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建设,共建有标准型、舒适型、豪华型老年住房300套,可供500位老人入住。房间配有电视、电话、空调、热水、呼叫对讲机;建有老年大学、多功能活动室、健身房、阅览室、棋牌室、门球场、康复医疗楼等设施,极大缓解了社会养老供需矛盾。
对策之五:在社有所“为”上搭建三个载体,通过服务资本开放运作,让社工群体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按照“小社区”管“大社会”的工作理念和整合社会资源抓建设的思路,通过实施项目带建、单位援建、部门帮建、党费助建、社会捐建等开放式资本运作,搭建起了城乡社区“三个载体”,使社工群体工作有了平台、服务有了抓手、活动有了保障,增强了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载体之一:“X+1”社区建设模式。市委、市政府组织3—10个市直单位联系一个社区,共驻共建社区平台,先后融资5000多万元,建成了23个城市社区、26个农村社区服务平台,每个社区办公面积都在300平方米以上,使社区平台成为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中最漂亮的建筑,让社区服务有了硬件支撑。
载体之二:“3456”社区管理模式。全市先后筹资近1000万元,统一按照,所有社区都建有社区党校、市民文明学校、人口计生学校“三校”,配有电话机、电视机、影碟机、计算机“四机”,建有党建栏、科普栏、法制栏、服务栏、公开栏“五栏”,设有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居民服务室、警务室、阅览室、微机室“六室”,实现了居民办事不出社区,服务需求不出家门,津市一跃成为了湖南省“创建和谐社区示范城市”。
载体之三:关爱“三无”人员“牵手行”活动。导入“大民政”理念激活帮贫扶困要素,运用“开放民政”思路延展社会救助半径,通过启动关爱城市“三无”人员“牵手行”活动,组织全市89个市直单位的1000多名干部与社区145名“三无”人员牵手结对,开展每周一次上门慰问、半月一次生活料理、每月一次家庭聚餐、每季一次户外散心、每年一次健康体检等六项救助,在民政体制外提供了多元化的生活保障服务,让城市“三无”群体共享了和谐幸福生活。
894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