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1 00:00:00嘉辉 综合管理
“以人为本”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企业的灵魂,但是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是永恒的,而且其形式也是多样的。因此,需要企业管理者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将“以人为本”管理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做到与时俱进。
一、“以人为本”概念的基本含义
人作为企业的主体,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人还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果没有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更加重要的是,人将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取胜利的重要因素。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的竞争,而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载体,即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可以说成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企业进步的关键,对企业的竞争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企业的最终目的也是人,企业的经济活动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
所以,人的因素始终贯穿在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归宿之中。人为企业创造了财富,同时还是企业财富的分享者,现代的企业管理应该将“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的管理思想。
二、“以人为本”和企业管理的有关建议
(一)以企业的员工作为中心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始终坚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人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应该树立以企业员工为核心的观念,要坚持员工重于产品的观念。首先,将人作为企业的核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本质进行重新认识,对人的价值、人性、地位和作用加以重视,充分体现出企业的亲和力和人本性,在企业的管理中努力创造一个团结、协作的氛围。其次,企业的管理理念要围绕企业的员工,对企业进行管理,应该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形式,不断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促进员工不断发挥自身的潜力为企业服务。最后,应该从企业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的之间的关系来互相认识,企业管理的直接目的是生产优质的产品来获取利润,而企业的最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即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是企业根本目的是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贯穿到企业的各项具体的工作中,体现了对员工的尊重,这样员工才能做到将自身的利益和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更好地为了实现企业的利益而奋斗。
(二)在设计和实施制度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最基础的要素之一,完善、健全的制度是企业实现管理的前提条件。所以,企业在设计制度的最初,就应该考虑怎样才能调动企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让企业的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关心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并且对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加以关注,自身还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这将是企业制度能够进行不断创新的前提。与此同时,制度在实施时要体现“以人为本”,企业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人,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要培养企业员工的参与感,营造出全体员工参与的管理氛围,不断为企业员工创造参与管理的机会,这样做不仅仅可以集思广益,发挥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还可以实现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愿望,不断满足员工的自我需求的实现,还能调动基层员工落实制度的积极性,形成一个“上下互动”的良好管理氛围,来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例如,石油系统是一个比较正规的企业,工资福利待遇都不错,各类奖惩制度规章制度都很健全。建立健全的制度是实现企业良好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三)尊重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
要尊重每位员工的主体意识,就是要对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进行充分的肯定。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为员工创造条件,让员工认识到工作对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让员工有更多的动力去工作,还能让员工认识到自身对企业和社会的意义,自身应该为企业和社会效力。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企业目标的时候,应该使用参与制,首先应该让企业的员工认识到并且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并且将企业的目标发展为自身的目标,同时为了实现该目标而进行自觉的奋斗。另外,企业的管理人员还要做到知法、懂法以及守法,要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不能损坏员工的正当权益。在达到一定条件下,管理者可以适当地放权,让员工也参与管理,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员工成为知识的主体,且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过去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而彼此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让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使得员工和企业成为一体,促使企业走向更高的层次。
(四)重视企业员工的需求
企业员工的需求是客观的,而且还是多层次的。马斯洛曾经提出关于人的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本性。所以,“以人为本”应该将人的信念作为根本,了解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就能够抓住企业的脉搏,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就能寻求最佳单位管理方式。企业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重视员工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的需求,为员工实现不同层次的需求创造良好的条件。
86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