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6 00:00:00少芬 电大
日照广播电视大学,学校坐落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海滨城市——日照市中心,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日照广播电视大学是1993年由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日照市首所高等学校。2009年10月,学校被列为“全国22所社区教育实验中心”之一。多年来,学校紧密结合日照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曾荣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实验中心”、“中国教育创新示范单位奖”、“全国教育网站系统示范单位”、“第十一届全运会青年志愿者先进单位”、“山东省公民道德建设示范点”等5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学校简介
日照广播电视大学(日照电大)前身为临沂电大日照工作站,始建于1983年。1993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日照电大成为日照市首所高等学校。学校坐落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海滨城市——日照市中心,毗邻日照港,紧靠日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和日照软件园,占地15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在创立发展时期,日照电大以开展学历补偿教育为主要任务。这一时期,电大不仅为“文革”中被耽误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为缓解改革开放初期地方人才严重短缺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在改革探索时期,日照电大不断深化“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培养人才的办学方针,以培养地方急需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为方向,在在职成人教育和普通班教育的基础上,开办了第二学历教育、实用人才专业教育、注册视听生教育、预科班教育等。1999年后,广播电视大学进入了开放教育的新时期。2001年,日照电大被中央电大确定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单位,探索并构建了基于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和教学管理网络,即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学校开放教育办学由此起步。
在稳步发展时期,学校积极探索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办学。2001年至2007年,学校坚持“立足电大、超越电大”的办学理念和一手抓普通专科教育、一手抓开放教育,“两手抓,两手都硬”的办学思路,形成了以普通专科教育为龙头、以开放教育为主业、各种非学历教育为补充的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处于全省电大系统领先地位。2001年至2009年,学校专升本连续九年蝉联全省第一名,实现“九连冠”,共将2540名学生送入省内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占9年毕业生总数的48%。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学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良好的校风校纪,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满意。
随着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日照电大在新形势下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瓶颈,明确发展定位,走出了一条开放办学的新路子。2009年12月,学校加挂“日照市经济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校牌,与日照电大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办学。在日照市建设蓝色经济区和打造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大背景下,学校确立了“服务蓝色经济,突出职教特色,实施在校与在线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涵盖本科、专科、中专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办学定位,重点打造了物流管理、现代旅游、经济贸易、数字工程技术四大专业群。学校整体办学形成了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相通,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办学格局。这一办学格局的形成,为学校开辟了全新的发展空间。目前,全日制在校生30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7000余人,非学历社区教育学员1600余人,就业与技能提升项目年均培训3000余人,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万人学校。拥有25个专业实训室,形成了具有经贸特色的实习实训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日照电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事业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树立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实现了从单一的课堂授课到包括网络和实境在内的多样化交互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了拥有文字、音像、计算机课件及网络微课、课程包等多种媒体综合利用的教学资源库;二是横向上通过共享师资资源、实训资源、在线课程资源和系统资源,实现了以四大专业群建设为主干的、多种教育形式的有机联系和立体交叉;三是纵向上通过整合资源,推行“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的办学机制,打通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通道,搭建了市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与探索,日照电大走出了一条有特色、有品牌、有潜力的发展之路。伴随着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和蓝色经济区的崛起,日照电大已确立了“构建市民教育超市,打造开放式城乡智慧课堂”的发展目标,力争早日将日照电大建设成为区域成人学历教育的中心,地方职业教育的示范,市民社区教育的基地,全民终身教育的支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广播电视大学相关文章: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3.福建广播电视大学
4.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介绍
5.永川广播电视大学
6.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7.山东省广播电视大学
8.深圳广播电视大学
1266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