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潜江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7-04-11 00:00:00嘉辉 论坛峰会

  2017年1月5日在潜江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长 黄剑雄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小编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报告全文,欢迎阅读!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和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潜江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的五年,是潜江抢抓重大机遇、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圆满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迈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开创了潜江发展新的黄金期。

  ——五年来,我们致力扩大总量、增强后劲,打下了争先进位、跨越赶超的坚实基础。

  始终把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职责,以“第一力度”抓好“第一要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各项经济指标迈上新台阶。GDP达到600亿元(预计数,下同),人均GDP达6万元,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地区行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翻番,达到2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60亿元,为2011年的2.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亿元,年均增长17.4%。镇域经济竞相发展,实力攀升,园林办事处、张金镇、浩口镇等入选全国千强镇、湖北百强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东荆河倒虹管、汉宜高铁、潜石高速完工投运,货运铁路支线、潜枣高速、泽口港区综合码头等工程加快推进,公水铁联运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灌区续建配套、中小河流治理、土地整理等加快建设。许台220千伏、返湾湖110千伏等变电站投运。实施章华大道南延、袁光大道南延、王周线等23条园区主干道路建设,完成拆迁2552户,建设还建房2712套(户),初步形成70平方公里大园区。

  ——五年来,我们致力优化结构、提质增效,走出了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始终把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大力推动产业转型、结构转变、动能转换。三次产业结构由14.6:57.5:27.9调整为12.0:53.5:34.5。推进工业高新化、集群化、循环化。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双双超过千亿元。光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抱团落户,家居制造向中高端迈进,石油化工循环转绿。设立2000万元年度技改扩规和科技创新奖补资金,充分用好8亿元县域资金,向上争取国家和省技改专项资金4.5亿元,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33个,完成技改投资420亿元,传统产业实现二次腾飞。规上企业达到280家,净增104家,纳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2家,金澳科技进入全国民企500强。武汉股交中心挂牌上市企业达到16家,打造了潜江高端家居建材板块。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化、产业化、品牌化。粮食产量实现十三连增,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4.4:1,实现从初加工到深加工的转变。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小龙虾选育繁育基地,成立全国首个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虾稻共作”模式被誉为现代农业革命性创举,龙虾产业成为我市的一张王牌和靓丽名片。建成2个国家级、17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00家农村专业合作社、360个家庭农场,打造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件中国驰名商标、21件湖北著名商标、14个湖北名牌产品,实现由做产品向做品牌的转变。推进现代服务业功能转型、业态转型、布局转型。生态龙虾城、碧桂园天下城广场构建了新的城市聚集区。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建立电子商务中心,建成电商企业4个、网店2300多个,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3亿元,打造了县域电商潜江模式,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旅游业蓬勃兴起。建成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兴隆生态旅游区获省政府批复,生态龙虾城获批全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入围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库,曹禺文化周、剧本创作交易会和龙虾节影响力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以虾为媒、以戏结缘、一线串珠、三足鼎立”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华中(潜江)物流产业园、城东物流通道等重大物流项目启动建设。

  ——五年来,我们致力功能完善、生态建设,展现了城乡一体、和谐宜居的美丽风貌。

  始终把城市作为一种资源来培育和经营,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激发城市活力,叫响城市品牌。坚持新建、扩建和改造并举,完成章华南路升级改造、兴隆大道、东环大道南延、318国道复线配套、红梅路西扩等城市主干道建设,打通紫月路西延、兴盛路东延等一批断头路,东西城区、外环道路全线贯通。实施红军路、南浦路社区等110个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改造,惠及35个村居,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暖在了百姓的心窝里。市民体育活动中心、世博湖北馆等投入使用,曹禺大剧院竣工,城市功能日渐完善,城市档次不断提升。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6792套,群众住有所居的梦想基本实现。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加强重点路段、重点区域整体平面、立体空间、主色调和退红线管理,彰显城市特色和风貌。大力开展中心城区私房禁建和“两违”整治,拆除违法建设面积近4.4万平方米,改善了人居环境,腾出了城市发展空间。组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成立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实现主城区城市管理全覆盖。新建改建城区公厕44座、城乡垃圾中转站21座,实施环卫保洁、渣土运输市场化改革,建立洗扫、机扫、人工清扫“三位一体”模式,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容市貌明显改观,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坚持“不欠新账、多还老账”,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在全省率先出台环保“一票否决”实施办法,率先设立市级环境保护政府奖,率先建成污染源视频监控系统。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采取“六控”措施,PM2.5、PM10浓度明显下降。设立水污染防治、环境整治“以奖促治”专项引导资金,开展汉南河、总干渠、城南河、县河、罗潭河及潜江经济开发区等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专项整治,实施兴隆河生态水利景观带、园林城区水系连通及黑臭水体整治等工程。投资3.8亿元建设市污水处理厂、城北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处理率超过85%。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启动。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专项治理和生态公墓建设。投资近1.5亿元,购置150台新能源电动公交车,全面推行绿色出行。投入5.2亿元,实施“绿满潜江”工程。改“见缝插楼”为“见缝插绿”,推进拆墙透绿,建设园林青、颐景园、红梅路等20多处街头游园景点,一座座城市“盆景”绘就了“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靓丽风景线,打造了“城在绿中、绿在水中、人在园中”的城市生态体系。

  ——五年来,我们致力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形成了活力迸发、动力强劲的良好态势。

  始终坚持以全面改革激发发展活力,以提高开放水平聚集资源要素。成功争取并实施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潜江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等国家级试点。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抓好“放管服”改革,建立“三个清单”制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120项,建成行政审批网络平台、电子监察系统,整合职能组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推进大科室改革,精简部门内设机构122个。农垦改革不断深化,打造了六个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特色工业园,熊口管理区成为全国环境优美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进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全省率先与武汉农村产权交易所实现联网对接。积极推进投融资改革,设立2亿元创业投资基金,建立8亿元产业基金、PPP项目库,成功发行32亿元城投债,推进城投公司股权多元化改革,支持汇桥担保公司增资扩股,设立交投、嘉晖、润泽等政府投资平台。强力推进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产业园、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建立2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1%。金融创新不断深化,推出“集合贷”“助保贷”“助农贷”“助企贷”等金融产品。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金融机构达到42家。积极化解金融风险,打击非法集资,优化金融生态。大力推进“双创”,市场主体总量达4.8万户。二号首长对内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国际友好城市关系不断深化。对外贸易加快发展,设立出入境检验检疫办事处、海关保税仓库,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出口总额18亿美元,成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引进过亿元项目123个,过10亿元项目13个,长飞潜江科技园、好彩头食品、正大食品加工等影响潜江招商格局、发展后劲的大项目、好项目成功落户。企地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互动并进。积极支持江汉油田产业转型升级、保障性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江汉油田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五年累计税收43.7亿元。与部队、监狱管理局联系合作更加紧密。

  ——五年来,我们致力改善民生、造福百姓,构建了共建共享、安定和谐的生动局面。

  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推进民生幸福工程,让市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民生支出达186.7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到81.7%。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全市贫困人口由64052人减少到28225人,贫困发生率由9%下降到3.9%。投资32亿元,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改造农村危桥55座。完成农村饮水安全扩网工程23处,解决27.6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实施“放心食品”工程,改造农贸市场28家、城区小餐饮428家,建设标准化粮油直销门店30家、放心豆制品专营配送网点134个,让市民吃上安全健康食品。投资4500万元,开通园林至总口、熊口、竹根滩、王场4条公交线路,让广大农村居民出行更方便,享受到更好的公益性服务。在全省率先建立特殊困难群众救助制度,社保制度实现由“政策全覆盖”到“人口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标准均居全省前列。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稳定。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900元、15300元。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新、改建校舍236栋、运动场98个,添置设备101万台(套),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基本实现由“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转变。建成市中心医院门诊楼、市中医院住院楼等一批重点工程,创建2个国家级“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276个村卫生室达到省级“五化”标准,市中心医院与省人民医院建立托管合作关系,“医卫结合”模式在全国推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生育政策平稳实施,人口结构更加优化。投资20亿元以上,建设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扶植文化产业发展。市老年大学主体工程完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涌现了秦开美、王林华等模范群体,立德行善成为时尚。社会管理逐渐完善。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村民、居民自治。投资7000万元,改造村居办公场所41个。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城乡网格化管理,初步实现居民“办事不出村”。实行“一站三民”管理模式,移民工作整体稳定。平安潜江和法治潜江建设不断深化。投入6000多万元建立城乡视频监控系统,打造了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的“天网”工程,“两抢”等可防性刑事案件下降60%。投入1200万元,率先在全省配齐乡镇消防车、消防员及化工专业消防车。投入2250多万元,为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配齐保安和校车。成功处置“6·10”浩口劫持人质事件。严厉打击各类毒品犯罪,有效遏制毒品蔓延势头。信访维稳机制和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等监管持续强化,治超治限深入推进,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保密、档案、工会、青年、慈善、残联、气象、科普、人防、物价、供销、烟草、国防动员、统计调查、邮政通信、妇女儿童、老龄老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族宗教、机关事务、对口支援、对台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我们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民生改善十佳典范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示范市等称号。

  各位代表,2016年,全市上下围绕“缩差争先,拼进十强”的目标,凝心聚力,开拓奋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8%,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优化“十三五”规划,推进78个专项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等编制。完善“八大产业”体系,开展捆绑招商,形成大战项目、大战工业、大战招商的强大气场。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降低企业成本4亿元,处置僵尸企业14家。坚持为人民而创,为荣誉而战,举全市之力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进入国家技术评估最终名单。成功举办中国发展论坛。深入落实“扶贫十法”,实现2.2万人脱贫,29个贫困村出列。成功战胜98+洪涝灾害,实现“大灾不见灾、大汛不见涝”。成功处置“6·27”涉环保事件和涉南海仲裁案舆情事件。

  各位代表,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归功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市委的坚强领导,归功于潜江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归功于全市人民奋力拼搏、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江汉油田、监狱管理局、农场以及省直在潜单位的广大干部职工,向驻潜部队全体官兵,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干部,向关心支持潜江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事业任重道远,长征永远在路上。在充分肯定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不足、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潜江最大的实际;产业层次不高,高附加值产业和企业不多,开放型经济规模不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补短板任务较重;社会治理、公共服务、风险防范等方面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干部作风建设仍需深入,等等。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潜江奋发赶超、振兴崛起的窗口期。站在向“第一个百年”目标冲刺的重要关口,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高度聚焦“江汉平原枢纽城市”战略定位,紧紧围绕“绿色引领、创新驱动,缩差争先、拼进十强”发展主线,忠诚担当,务实重行,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潜江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围绕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一个枢纽”、实现“两个率先”、确保“三个提升”、打造“四张名片”的战略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推动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突出抓好六大行动。

  1、产业升级行动。围绕建设江汉平原产业枢纽,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施工业经济跨越发展、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和“145”企业壮大工程,建成中国光纤之都,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在全省县域经济中奠定领航地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样板,抢占小龙虾选育繁育核心技术、标准体系制定、精深加工等制高点,虾稻产业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虾稻产业在全国确定领军地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区域生产性物流、电子商务和旅游业集聚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在江汉平原确立领先地位。

  2、城市提质行动。彰显水乡园林城市特色,坚持城市形态、城市业态、城市生态的有机融合,着力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城市品质。强化中心城区带动,形成“一港四中心”的城市新功能格局。培育发展特色小镇,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城乡发展的宜居性,建成区面积达到63.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超过60%,让我们的城市有根有魂、有个性有品位、有魅力有活力。

  3、生态保护行动。围绕建设江汉平原生态枢纽,突出绿色引领,确立生态“路标”,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平原绿化示范区,打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美好家园。大力推进汉江、东荆河、田关河、汉宜高速等生态廊道建设,建成百里长渠、兴隆河、江汉运河、四湖总干渠等绿色景观带。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林木覆盖率、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逐步提高。做到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环境清洁,把精品水乡的诗画美景生动展现在潜江大地。

  4、全面创新行动。围绕建设江汉平原创新枢纽,在创新驱动战略上深度着力,充分发挥创新的聚集效应,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一批全国全省知名的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双创”示范基地,形成一批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让潜江成为更具吸引力、更富成功机会的创新热土。

  5、文明提升行动。围绕建设江汉平原文化枢纽,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中国戏剧之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以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平正义充分彰显,崇文厚德蔚然成风,创新图强形成追求,诚实守信成为自觉,市民素质持续提升,有利于潜江发展的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有利于潜江发展的智慧力量得到充分汇聚。

  6、民生改善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准确把握群众对改善民生的多层次需求,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可持续,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全覆盖,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现代化水平,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丰富,全面小康有更广代表性、更多获得感、更高满意度。

  三、2017年工作建议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发展大好局面,倍加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势而动、趁势而上、顺势而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任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论坛峰会]相关推荐

[论坛峰会]相关栏目推荐
查看更多
上一篇:2017年曲靖市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2017年德宏州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