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6 00:00:00俊炯 演艺培训
京剧为何能成为“国剧”,或者说为何能成为当代中国戏曲的“首席”?我们以为还不仅仅在于其发轫之初的坚实基础。从京剧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十分注意从地方戏中汲取养料。据不完全统计,就有据扬剧《百岁挂帅》移植改编的《杨门女将》、据淮剧《海港的早晨》移植改编的《海港》、据沪剧《芦荡火种》移植改编的《沙家浜》;京剧移植改编的同名剧目还有:豫剧《穆桂英挂帅》、川剧《柳荫记》、莆仙戏《春草闯堂》、吕剧《石龙湾》、滇剧《瘦马御史》、闽剧《贬官记》等。京剧艺术移植改编地方戏的“拿来主义”,不仅丰富了京剧形象塑造的艺术画廊,而且成为自身撑起门面的“看家戏”。京剧艺术生存与发展的这种现象说明,地方戏应当存在的理由并不只在于它所具有的艺术个性和表演特色,它还是为“国剧”提供养料的植被并且可能是未来“国剧”的萌芽。放任地方戏的水土流失也会使“国剧”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在我们看来,昆曲今日的“濒危”原因颇多,但放弃对地方戏优秀剧目的移植改编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从豫剧曾具有的全国性影响来看,谁又能断言不会产生新的有全国性影响的“大剧种”呢?因此,我们认为地方戏的生态保护不仅仅是“地方”的义务,也应是国家的责任。
“生产自救”
地方戏要强化“生产自救”的意识并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对于地方戏的生存和发展而言,“生态保护”指的是“文化生态”。这个概念远远大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阅读全文129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