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6-01-12 00:00:00颖儒 教育硕士

  第三节 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

  一、 概括性

  二、 目的性

  三、 主观能动性

  四、 社会制约性【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实践活动水平;阶级地位】

  第四节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

  行为主意心理发展理论--华生

  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行为的产生来源于客观的刺激。

  儿童教育方面的主张: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反对体罚儿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对幼儿养护的要求;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

  人的心理发展是原我,本我,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1——3——6——11、12)

  埃里克森

  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一生八个阶段:学习信任——成为自主——发展主动——变得勤奋——建立个人同一——承担社会义务——显示创造——达到完善。

  矛盾:信任不信任——自主性羞怯、怀疑——主动性内疚感——勤奋自卑——同一角色混乱——亲密孤独——创造力自我专注——完善绝望

  年龄:1——3——6——11、12——20——40——60

  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四因素: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

  心理发展得动力: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

  心理发展阶段: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2——7——12)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说:五点标志:心里活动的随意机能;心里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形成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里发展的原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

  教学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教育应当走再发展的前面;学习最佳期限;智力形成内化。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

  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承认先天的因素提供了前提和可能;环境和教育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决定方向和内容;承认遗传但不能夸大;强调环境和教育但也不能夸大。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心理发展的动力:教育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个体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具体:活动是基础;需要是动力;已有水平代表稳定;新旧是动力;活动中的新需要与已有水平是主要矛盾。

  教育于发展的关系:教育决定发展;教育要从儿童本身出发;儿童领会为环节;领会的过程是质量变化过程

  年龄与个别特征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质的变化,就表现为年龄特征。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的概述

  一、 感觉概述

  1、什么是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直接性,个别属性】

  2、感觉的种类

  从刺激来源:外受感觉——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内受感觉——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本受感觉——运动觉或动觉,接受的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

  从刺激性质:电磁、热、化学、机械

  3、感受野与特征侦察

  感受野——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又称为特征侦察器;on——off;off——on。

  二、 知觉概述

  1、知觉概念: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的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有知识经验的参与。

  2、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空间、时间存在形式和运动的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个体对物体的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

  形状知觉——个体对物体各个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大小知觉——个体对空间尺寸的反映

  深度知觉——又叫立体知觉或距离知觉,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注意双眼线索和单眼线索:除水晶球调节、运动视差和两个双眼外,其余都是单眼线索。

  方位知觉——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时间知觉——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没有感觉器官的

  运动知觉——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名词或简述】多种器官协同

  真动知觉——对物体真正空间位移的知觉【下域和上域之间能够看清】

  似动知觉——两个静态物体,按照一定的时间一次出现,使人感觉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根据知觉是否域客观事物符合:正确的知觉和错觉

  错觉——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分大小错觉;方向错觉;线条弯曲错觉;线段长短错觉等等,主要记住例子,没有明确的概念。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的规律

  一、 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 感受性与感觉域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域限

  绝对感受性——人感觉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能力

[教育硕士]相关推荐

[教育硕士]相关栏目推荐
查看更多
上一篇:2016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大纲解析 下一篇:教育硕士考试复习技巧